鄂尔多斯市作为全国首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自2011年以来,在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下,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各单位、部门积极配合,贯彻着创建国家示范区的各项政策和精神,全身心的投入到创建工作中来。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和探索研究,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设施建设已形成一整套科学合理的制度性机制;同时也总结出了一条以政府为主导、公共财政为支撑的,符合当地实际的公办与民办相结合、阵地与流动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新路子。目前全市城乡公共文化网络已经建成,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公共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公共文化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公共文化制度设计研究逐渐完善。
2013年7月6日,内蒙古自治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前置验收组来鄂尔多斯市考察指导工作。验收组对鄂尔多斯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希望鄂尔多斯市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过程中能够取得更大的成效。
一、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重要性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与灵魂,也是一座城市快速发展的不竭动力和精神支柱。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近年来,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文化教育工作,以加快建设“文化强市”为目标,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通过政策扶持、夯实基础、打造品牌等多项措施,着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市、旗(区)、苏木(乡镇)、社区(嘎查、村)、文化户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公共文化惠及整个鄂尔多斯大地。
“十一五”以来,鄂尔多斯市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强化管理,不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不断的推进和完善,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此间,一批功能完善、品位高雅的标志性艺术殿堂和大型文化设施相继在我市建成并投入使用,极大地改善了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硬件条件,全面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水平。逐步形成了以市级标志性城市文化设施为龙头,旗区和乡苏木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新格局。目前,鄂尔多斯市图书馆、群艺馆均为部颁标准地级一级馆;8个旗区均建有图书馆、文化馆,并全部达到部颁标准县级三级或以上标准;全市建有博物馆18座,6支乌兰牧骑全部达到自治区级一类标准;58个苏木(乡镇)及街道办事处均建有文化站,其中47个文化站面积达到800平方米以上;907个社区(嘎查、村)均建有文化室,其中400个面积达到200平方米以上;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市、旗管理支中心9个,苏木(乡镇)及街道办事处文化共享工程服务点36个;建成草原书屋749个;全市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群艺馆)站全部实现免费开放。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满足人民的基本文化需求,所以大力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就尤为重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必须牢固树立文化民生的理念,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确保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要切实履行好公共服务职能,把提供优质高效、普遍均等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作为一项基本任务,鼓励国家投资、资助或拥有版权的文化产品无偿用于公共文化服务。特别是群艺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重要载体,要加强建设并完善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
二、博物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地位
文化水平的高低作为衡量一个城市综合素质的重要特征,作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物质财富的不断富足,精神文化生活的充实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精神文化的发展需要物质文明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而它的发展又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因此,精神文化的发展和社会持续进步是相辅相成的。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构建和完善公共服务文化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
博物馆作为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单位,是全市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一员。它是传播城市文明的重要窗口,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一个地区历史文化的发展历程,担负着向社会公众传播历史文化知识的重任,是除学校教育之外的第二课堂,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精神享受的神圣的知识殿堂。它作为重要的文化宣传、教育机构,它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博物馆的功能、性质、特征决定了其在公共服务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树立良好社会形象,提高服务意识,扩大服务范围和服务对象,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充分发挥博物馆宣传教育功能,面向社会,面向公众,搭建起博物馆与社会公众相互沟通的桥梁,是作为精神文明窗口的博物馆存在的必然要求。
博物馆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之一,其作为非营利性的永久机构,始终坚持着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目标,免费对外开放已成为现在博物馆的基本特征。博物馆的免费开放,体现了创建公共文化服务“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基本原则,一方面进一步吸引了更多的社会公众走进博物馆,接受博物馆的教育,另一方面扩大了博物馆在公众中的社会影响力。
社会公众文化活动是一个地区社会发展的缩影,也是一个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体现。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用活动来促进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是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和社会责任。
三、鄂尔多斯博物馆创建公共文化产品服务供给体系建设
2012年5月18日,鄂尔多斯博物馆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作为鄂尔多斯市公共文化服务事业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鄂尔多斯博物馆积极投入到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去,到目前为止,共接待来自国内外游客三十五万以上人次。作为城市文明的窗口,鄂尔多斯博物馆传承、创新、发展民族文化,以提高公众的文化层次为出发点,在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积极做好对外宣传活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任务和追求目标是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体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实现这一基本任务和追求目标,不仅需要建设良好的文化基础设施,优秀的文化人才队伍,同时也要具有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符合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求,最终利用行之有效的服务方式实现良好的服务效益。
博物馆宣传是沟通博物馆与社会公众的桥梁。博物馆应当及时把握时代的脉搏、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积极的走出去,实现博物馆与社会公众之间的相互认知和良好互动。博物馆应该努力宣传自己,吸引更多的社会关注。对于农村及偏远地区,博物馆更要主动组织展览宣传下乡活动,利用流动展车,把博物馆的展览送到偏远地区。目前,鄂尔多斯博物馆的“流动博物馆 走进各旗区”大型活动已相继前赴伊金霍洛旗、鄂托克前旗等地开展相关活动,向广大农牧民朋友传播历史文化知识,丰富了农牧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2、弘扬民族特色文化,举办民族文化的陈列展览。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深厚基础。特殊的地域环境和独特的历史演进,使鄂尔多斯有着丰富的民族地域文化积淀。以蒙古族文化为主体,蒙汉优秀传统文化为代表的鄂尔多斯文化既具有鲜明的特色,又具有优秀的品格。这是鄂尔多斯非常宝贵的文化资源,它既是民族文化,又是地域文化。鄂尔多斯文化着重体现了文化内容的交互性,文化内涵的鲜明性,文化形式的独特性和文化传承的唯一性,最终形成了底蕴深厚的鄂尔多斯优秀民族地域特色文化。包括公共文化流动服务在内的鄂尔多斯文化建设,注重继承民族优秀文化、发展民族特色文化、发挥民族文化优势,这是我们坚持和把握发展鄂尔多斯特色文化的基本思路。
鄂尔多斯蒙古族,是鄂尔多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传承群体。从十三世纪以来,一代代传承着蒙古民族原始宫廷文化、蒙古王朝最高祭祀仪式和蒙古民族经典民俗礼仪,并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鄂尔多斯蒙古族文化,为鄂尔多斯公共文化流动服务注入了丰厚的民族特色文化内涵。共同的地域文化是民族安定、团结的基础,是增强城市凝聚力、强化社会认同、弥合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
鄂尔多斯博物馆秉承地区传统文化,开办了《蒙古族历史文化展》。该展览以鄂尔多斯蒙古族历史发展沿革为主线,完整地呈现了蒙古民族历史特有的宫廷、祭祀、游牧等特色文化。古老的宫廷礼仪,多姿的民间歌舞,华美的贵族服饰,神秘的原始祭祀,多彩的民俗风情,丰富的民谣祝颂等,展示着绚丽的鄂尔多斯风土人情。
3、博物馆的服务意识增强。鄂尔多斯博物馆自建馆以来,坚决贯彻服务意识,确立观众的主人翁地位,“以人为本”观念深入人心。博物馆的发展是伴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现代的博物馆充满了人文关怀,更加注重博物馆观众的主体地位。博物馆的服务意识一方面表现在博物馆公共基础设施方面更加人性化,如完善的场馆导识系统、休息区、餐厅、文物商店、残疾人通道、升降梯等设施;另一方面,讲解员岗位的设置,也使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和深入地了解博物馆陈列所传递的文化信息。所有的这些设施都是以观众的立场为出发点的,以满足观众的需求为目的进行的。
4、免费对外开放,每周的开放时间不少于42个小时。博物馆的免费开放,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博物馆的客流量,吸引着更多的社会公众走进博物馆参观,扩大了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同时,博物馆的免费开放也体现了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公益性、均等性、基本型、便利性的原则。鄂尔多斯博物馆面向社会大众提供平等、便利的社会文化服务。博物馆的免费开放,是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又一里程碑,是对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一种满足,充分发挥了其社会公共教育的职能。
5、展陈手段多样,展览内容丰富多彩。进入21世纪以来,高新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各种新技术、新手段不断的涌现出来。鄂尔多斯博物馆,作为新兴的博物馆类型,适时的把握时代的发展潮流,将各种高新技术手段引进到博物馆陈列中来,以更加鲜明、生动的形式,向观众展示着鄂尔多斯地区历史的发展与沿革。
鄂尔多斯博物馆陈列手段的革新,改变了以往“以静为主”、单一乏味的展览形式,采用动静结合的展示手段,如触摸屏导览系统、场景的复原、多媒体展示、电视放映等,使“声光电”等技术得到合理的应用,增强了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互动性,为观众提供了多种参与性的活动。由单一的视觉感受转变为视觉、听觉、触觉甚至是味觉、嗅觉的全方位感受。这样的展览手段,增强了博物馆观众参观博物馆的兴趣,使得观众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完成自己的参观历程,没有压抑,只有对展览浓厚的兴趣,真正的做到了“寓教于乐”。
6、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取得初步成效。20世纪以来,计算机与网络通讯技术已经走进了人们的现实生活,其影响也渗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博物馆事业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计算机技术走进博物馆成为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必然。博物馆网站和数字化博物馆建设,使博物馆更加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弥补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公众足不出户就可以参观博物馆,加强了博物馆信息在社会上的传播和流动。先进的信息化服务平台,使观众更方便、更详尽地了解了博物馆的动态,进一步拉近了博物馆与社会公众的距离。
7、引进和培养一批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充实博物馆的科研能力。在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事业中,队伍是根本,人才是关键。博物馆的发展离不开一支高水平的专业队伍。突出的专业技术,扎实的理论基础,良好的团队管理水平是博物馆顺利发展的基础。
鄂尔多斯博物馆作为新建立的年轻博物馆,人才的短缺成为目前限制博物馆发展的“绊脚石”。因此,为了能够顺利的实现博物馆在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中的作用,必须加大力度,吸收和引进更多的优秀人才参与到博物馆的建设中来。建立一支有规模、素质好、水平高的专业人才队伍成为当前博物馆建设的当务之急。目前,鄂尔多斯博物馆陆续引进了数名硕士研究生,并将继续扩大吸引专业人才,不断充实博物馆的人才队伍。
8、加强文化的交流与合作,积极的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打造文化品牌,布置精品陈列,不断充实和丰富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质量。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思想更加活跃,观念不断更新,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并呈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抓好文艺创作和树立文化活动品牌,是提高和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不可缺少的工作。因此,博物馆一方面利用当地的资源举办当地特色文化展览,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和兄弟馆之间进行交流和合作,引进精品展览,增加博物馆的文化宣传视野,向观众展示异地文化信息,以开拓人们的视野。鄂尔多斯博物馆正式开放以来,已相继从陕西、贵州、河南、新疆、河北等地的引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精品展览,为广大公众提供了一睹异地文化风采的机会。
结语
鄂尔多斯博物馆建成开馆至今,在馆领导和各位员工的辛勤努力下,各项体制都逐渐的成熟和完善起来,步入了合理、健康发展的轨道。通过丰富多彩的展览宣传,鄂尔多斯博物馆吸引了越来越多社会公众的目光,使他们走进博物馆,接受文化的熏陶。鄂尔多斯博物馆通过自己的努力,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实现了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使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充裕的情况下,在精神层面上也得到富足。鄂尔多斯博物馆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增长。鄂尔多斯博物馆应立足时代的高度,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继续加强和完善其各项业务功能;应敏锐的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以更加完美的姿态,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博物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更加优质高效地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
(本文完)
附件
-上一篇 : 2017年鄂尔多斯博物馆公开招募社会实践志愿者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