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恪守中华诚信美德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战国秦——上郡守寿戈》

作者 :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1-10 10:21
 
  2000多年前孔子提出“诚,乃信之本;无诚,何以言信?诚而有信,方为人生”,中华民族历来讲究诚信。1月10日,鄂尔多斯市文化和旅游局和鄂尔多斯博物馆共同主办了《恪守中华诚信美德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战国秦上郡守寿戈》主题活动,旨在传承诚信美德,通过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塑造人人讲诚信,人人守信的良好社会氛围。
  战国秦上郡守寿戈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是诗经《秦风·无衣》中的诗句。随着电视剧《大秦赋》的热播,这首传唱了二千多年的诗歌,再次让人们感受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家国情怀。在战国时代大博弈的背景下,秦从“危秦”成长为“强秦”,从“诸侯秦”发展成“王朝秦”,最终吞并六国、实现了天下统一。秦是靠着怎样的武器所向披靡,一统天下呢?今天就为大家介绍一件秦军使用的主要兵器之一的青铜戈。
  戈是我们中国历史上所特有的兵器,完整的戈由戈头、木柄柲、柲冒和柲下端的鐏四个部件构成。由于考古发现的戈多为戈头部分,因此也将戈头直接称为戈。戈头由“援”“内”“穿”“阑”“胡”五个部分组成,我们看到这件戈,像匕[bǐ]首一样的长条锋刃,就是“援”。援向下延伸出的部分,叫做“胡”;援的后部是“内”,援与内交界处突起的棱,称为“阑”,“内”和“胡”上有小孔,叫做“穿”,古人通过“穿”将戈头固定在木柄柲上,使之不易松落。“援”,是戈的主要杀伤部位,其前部为“锋”,上下开刃,所以,戈既可以推击,又可以啄击,还可以勾杀。与矛、钺相比,他的攻击面更大,用铜更少,因此成为车战兵器之首。
  1985年6月在鄂尔多斯伊金霍洛旗红庆河乡发现的这件战国秦青铜戈,因其内的两侧刻有铭文而得名上郡守寿戈,一侧刻铭清晰,为“十五年上郡守寿之造,漆垣工师乘、丞鬶、冶工隶臣牙奇”,牙奇其实是一个字,左边为牙齿的牙,右边奇怪的奇,因已经不能读出它的发音,所以拆读代称。另一侧刻铭多数模糊不清,可识别的仅有“中阳”和“西都”两个词。而这些铭文看似简单,却为我们揭示了秦国先进的生产管理溯源制度。在所造器物上刻下从铸造工匠到监制官的相关信息以及制作年代和地点,即《礼记·月令》和《吕氏春秋》中所记载的“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如同我们现在的产品序列号,一旦产品出现质量问题,便可以迅速查清楚相关批次和责任人。在这一制度下,秦国的兵器加工严格,责任到人,精良有序,到秦始皇时期已经实现了高度的标准化。可见秦军事力量的强大。
  这件上郡守寿戈将我们带回到二千多年前,那是秦昭襄王登基的第十五年(公元前292年),在上郡的漆垣县一名受了刑罚的囚徒,在铸造完戈后刻下了自己的身份信息“冶工隶臣牙奇”,并把戈交给管理他的丞——鬶,鬶查验合格后,又交至负责铸造兵器的工官工师乘,乘又将它交给了负责监造这批兵器的上郡郡守——秦昭襄王时著名的大将向寿,他们都是兵器的生产者。他们在一件件兵器上刻下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名字,更是一份担当与责任,还有永不磨灭的工匠精神。而秦依法治国,不仅将制度运用在生产活动中,也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使秦迅速跻身强国之列,也为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随着军事技术的革新,汉代之后戈逐渐失去了它的军事价值,但戈的文化影响早已深深融入到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凡与征战、兵器有关的字,多为“戈”旁,如战、戟、武等字。而“止戈为武”、“化干戈为玉帛”的这种和平思想和东方智慧,也成为中华民族一直以来处理对外关系的思想渊源。
  撰稿:乔鑫
  讲解稿:韩思娜

附件

-

参观须知

一、鄂尔多斯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展览常年免费向公众开放,请观众朋友在开放时间内凭有效证件领取免费参观门票后参观。

二、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30时(周一闭馆)。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鄂尔多斯博物馆    蒙ICP备2021000797号-1     地址: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    蒙公网安备 15060302000228号   电话:0477-8390997        技术支持:内蒙古海瑞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鄂尔多斯市博物馆

   

蒙ICP备2021000797号-1

      

地址:鄂尔多斯市康巴什新区

   

电话:0477-8390997

   

 蒙公网安备 15060302000228号

      

技术支持:内蒙古海瑞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