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自然环境与历史变迁

作者 : 来源:鄂尔多斯博物馆     发布时间:2018-07-18 16:35

  鄂尔多斯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西、北、东三面被黄河环绕。历史上,这里曾用过“河南地”、“新秦中”、“河套”等名字。自明朝天顺年间(15 世纪中叶)以来,因为蒙古鄂尔多斯部长期驻牧于此,所以这里也被称作“鄂尔多斯”。清朝初期,漠南蒙古归附清廷,鄂尔多斯部被划分为 6 旗(后增设为 7 旗),合为一盟,称伊克昭盟。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沿用此名。直到 2001 年 2 月,国务院批准撤销伊克昭盟,设立地级鄂尔多斯市。鄂尔多(Ordo)为蒙古语,意为“宫帐”、“宫殿”,在我国的古代文献中也曾写作“斡耳朵”或“斡鲁多”等。约从唐代的突厥民族开始,活动在北方草原上的众多游牧民族,便把具有“宫殿” 性质的“大帐”称为斡耳朵。鄂尔多斯(Ordos),则是蒙古语中斡耳朵的复数形式即“众多宫帐”之意。据史料记载,早在元朝蒙古汗国时期,成吉思汗便建有“四大斡耳朵”。为了保卫这些斡耳朵,成吉思汗特意抽调亲信、骨干,组成了一支专司守护之职的贴身卫队,成为蒙古草原上负有特殊使命的组织。成吉思汗逝世后,根据鄂尔多斯东部黄河蒙古民族的传统习俗——真身入葬,将象征成吉思汗灵魂的灵柩、遗像及生前使用的物品等依旧供奉在这些宫帐内,接受人们的四时祭拜。于是这些斡耳朵便成为祭祀成吉思汗的移动陵寝,作为“全体蒙古的总神 ”或“奉祀之神”,相伴在蒙古宫廷左右。守护斡耳朵的组织严格按照祖训世代相承,随着岁月的推移,这个组织的子孙日渐繁盛,便逐渐形成一个庞大的部族集团。鄂尔多斯遂成为这个专职守护成吉思汗陵寝的部族的族名。

  鄂尔多斯位于北纬 37°35'~40°51',东经 106°42'~111°27',西南与宁夏回族自治区接壤,西北与乌海市毗邻,北与巴彦淖尔市、包头市、托克托县隔河相望,东与清水河县和山西省的偏关县、河曲县以黄河为界,南接陕西省的府谷、神木、榆林、靖边、横山等县。东西长约 400 千米,南北宽约 340 千米,面积 8.7 万平方千米。历史上的鄂尔多斯要比今天大,包括如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盐池,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的临河市、杭锦后旗、五原县、乌拉特前旗,陕西省的神木、榆林、横山、靖边等县(市)的部分地区。 鄂尔多斯南部地处黄土高原的最北端,北部属于黄河冲积平原,地势由南北分别向中部隆起,于达拉特旗敖包梁、东胜区至杭锦旗四十里梁一线,形成一条高亢而宽阔的分水岭,境内的河流分别向南北注入黄河干流或支流。鄂尔多斯东部最低处海拔为 850 米,西部最高处海拔 2149 米,平均海拔 1100~1500 米。鄂尔多斯东南部是山峦纵横、沟壑连绵的丘陵地貌,西北部则是一望无垠的荒漠草原,著名的毛乌素沙地、库布其沙漠分别漫漫横亘高原南北,延绵起伏的乌仁都西山脉雄踞西端。鄂尔多斯三面环黄河,西有贺兰山做屏障,北有阴山之天险,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由鄂尔多斯向北过黄河越阴山,便进入广袤无垠的蒙古高原。而顺鄂尔多斯南下,便可直达中原腹地,阴山山前又是贯通东西的大通道。因此,鄂尔多斯地区既是连接中原与北方草原的重要通道,也是北方诸族进入中原的跳板。鄂尔多斯地处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交错带,是一个重要而独立的自然地理区域。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气候,造就了这里多样性的生态环境格局,也孕育了这里独特的人类文明进程。生活在距今 7 万 ~14 万年前的鄂尔多斯(河套)人,揭开了这块古老土地上人类历史的帷幕。他们不仅创造了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辉煌,而且是远古时代沟通欧亚大陆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并开启北方草原地区细石器文化的滥觞。步入新石器时代和铜石并用时代,生活繁衍在这里的古代居民,在这块水草丰美、气候宜人的神奇土地上,再次掀起了鄂尔多斯人类历史的新篇章。作为中国“北方文化圈”中心区的鄂尔多斯居民,既与中原华夏族同源共祖,又具有鲜明的自身特征,所谱写的以“阳湾人”、“海生不浪文化”、“永兴店文化”等为代表的壮美乐章,记录了他们为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所立下的

  不朽功勋。四千多年前,“朱开沟文化”的古代居民,面对生态环境向冷、干方向的不断恶化,适时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和经济形态,畜牧经济应运而生,也就此拉开了北方畜牧民族在中国历史大舞台上活动的帷幕。以狄—匈奴系统为代表的新兴马背民族,在广袤的鄂尔多斯大地上开创了中国北方草原文化,谱写了北方早期游牧文明的恢弘诗章。作为其物质文化载体的“鄂尔多斯青铜器”,也以它原生态的草原文化气息、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优美的造型,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战国赵武灵王二十年(公元前 306 年),赵武灵王“西略胡地,至榆中”,把势力范围深入鄂尔多斯北部沿河地带。秦昭襄王三年(公元前 304 年),秦昭襄王控地北至上郡,鄂尔多斯东南部纳入秦的疆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蒙恬带领“兵三十万北击胡,略取河南地”;为巩固北方的统治,又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 212 年)下令“道九原(包括今鄂尔多斯)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并从内地迁来大批移民,垦田耕植,广筑郡县。伴随秦汉封建王朝对这里的不断开发,鄂尔多斯不仅又一次掀起了民族汇集的浪潮,而且加速社会的发展进程,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新景象。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鲜卑、羯等北方民族的不断南迁,使鄂尔多斯地区的民族融合达到空前的高度,为古老的鄂尔多斯注入了新的生机。隋唐时期的鄂尔多斯,既是隋唐王朝的北疆重地,也是与突厥等北方游牧民族联系的纽带和桥梁。广阔的鄂尔多斯大地上,遗留下大量这一时期的珍贵文化遗存。 唐代后期,吐蕃的强大迫使党项人逐步迁徙到鄂尔多斯南部,并于北宋初期建立了西夏国。鄂尔多斯丰美的天然牧场和先进的农耕技术,为西夏畜牧业和农业生产的迅速崛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同时也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发展。这使西夏国实力大增,雄据北方与辽、金、宋对峙,成为中国北方少数民族中的一朵奇葩。西夏宝义二年(1227年),成吉思汗率军攻灭西夏,美丽富饶的鄂尔多斯草原从此打上了蒙古族文化的烙印,尤其自明代中后期以来,因为蒙古鄂尔多斯部俸侍着祭祀成吉思汗的“八白宫(室)”,一直扎根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所以逐步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集蒙古帝王祭祀文化、宫廷文化,传统草原游牧文化于一身的鄂尔多斯蒙古族文化。

  鄂尔多斯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独具特色的鄂尔多斯古代文20世纪初成吉思汗祭祀场景鄂尔多斯西部草原地貌湾人”、“海生不浪文化”、“永兴店文化”等为代表的壮美乐章,记录了他们为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所立下的不朽功勋。四千多年前,“朱开沟文化”的古代居民,面对生态环境向冷、干方向的不断恶化,适时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和经济形态,畜牧经济应运而生,也就此拉开了北方畜牧民族在中国历史大舞台上活动的帷幕。以狄—匈奴系统为代表的新兴马背民族,在广袤的鄂尔多斯大地上开创了中国北方草原文化,谱写了北方早期游牧文明的恢弘诗章。作为其物质文化载体的“鄂尔多斯青铜器”,也以它原生态的草原文化气息、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优美的造型,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战国赵武灵王二十年(公元前 306 年),赵武灵王“西略胡地,至榆中”,把势力范围深入鄂尔多斯北部沿河地带。秦昭襄王三年(公元前 304 年),秦昭襄王控地北至上郡,鄂尔多斯东南部纳入秦的疆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蒙恬带领“兵三十万北击胡,略取河的鄂尔多斯要比今天大,包括如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盐池,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的临河市、杭锦后旗、五原县、乌拉特前旗,陕西省的神木、榆林、横山、靖边等县(市)的部分地区。

  鄂尔多斯南部地处黄土高原的最北端,北部属于黄河冲积平原,地势由南北分别向中部隆起,于达拉特旗敖包梁、东胜区至杭锦旗四十里梁一线,形成一条高亢而宽阔的分水岭,境内的河流分别向南北注入黄河干流或支流。鄂尔多斯东部最低处海拔为 850 米,西部最高处海拔 2149 米,平均海拔 1100~1500 米。鄂尔多斯东南部是山峦纵横、沟壑连绵的丘陵地貌,西北部则是一望无垠的荒漠草原,著名的毛乌素沙地、库布其沙漠分别漫漫横亘高原南北,延绵起伏的乌仁都西山脉雄踞西端。

  鄂尔多斯三面环黄河,西有贺兰山做屏障,北有阴山之天险,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由鄂尔多斯向北过黄河越阴山,便进入广袤无垠的蒙古高原。而顺鄂尔多斯南下,便可直达中原腹地,阴山山前又是贯通东西的大通道。因此,鄂尔多斯地区既是连接中原与北方草原的重要通道,也是北方诸族进入中原的跳板。鄂尔多斯地处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交错带,是一个重要而独立的自然地理区域。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气候,造就了这里多样性的生态环境格局,也孕育了这里独特的人类文明进程。生活在距今 7 万 ~14 万年前的鄂尔多斯(河套)人,揭开了这块古老土地上人类历史的帷幕。他们不仅创造了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辉煌,而且是远古时代沟通欧亚大陆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并开启北方草原地区细石器文化的滥觞。步入新石器时代和铜石并用时代,生活繁衍在这里的古代居民,在这块水草丰美、气候宜人的神奇土地上,再次掀起了鄂尔多斯人类历史的新篇章。作为中国“北方文化圈”中心区的鄂尔多斯居民,既与中原华夏族同源共祖,又具有鲜明的自身特征,所谱写的以“阳第化,使之成为华夏农耕文明的沃土,中国早期畜牧文明的摇篮,北方马背民族纵横驰骋的辽阔舞台。而鄂尔多斯古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执著传承和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吸纳,更使这里历练成为民族优秀文化的宝库和民族汇聚的大熔炉,成为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一颗光彩四射、熠熠生辉的璀璨明珠。

  

附件

-

参观须知

一、鄂尔多斯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展览常年免费向公众开放,请观众朋友在开放时间内凭有效证件领取免费参观门票后参观。

二、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30时(周一闭馆)。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鄂尔多斯博物馆    蒙ICP备2021000797号-1     地址: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    蒙公网安备 15060302000228号   电话:0477-8390997        技术支持:内蒙古海瑞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鄂尔多斯市博物馆

   

蒙ICP备2021000797号-1

      

地址:鄂尔多斯市康巴什新区

   

电话:0477-8390997

   

 蒙公网安备 15060302000228号

      

技术支持:内蒙古海瑞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