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萨拉乌苏遗址

作者 : 甄自明来源:鄂尔多斯博物馆     发布时间:2018-11-08 21:39
  壮观的地貌
  萨拉乌苏遗址位于乌审旗无定河镇大石砭村至大沟湾村,由当地人称为“沟湾”的多处河曲组成,包括杨四沟湾、清水沟湾、曲家沟湾、滴哨沟湾、范家沟湾、邵家沟湾、米浪沟湾、刘家沟湾、杨树沟湾等九个地点。萨拉乌苏河又名红柳河,由黄土高原进入后,河流变得弯弯曲曲,就形成了“沟湾”。由于河谷结构松散,河流的侵蚀作用强烈,河床深深地嵌入高原之中,形成一条壮观的深切曲流。河谷宽约300-1500米,深达60-80米。
  发现之初
  1922年法国天主教神父、地质古生物学家桑志华在大沟湾拾到三件石化的人类肢骨。1923年桑志华和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组成考察队,在小桥畔进行调查和发掘,发现45个种的脊椎动物化石和一批石制品。后来,德日进研究发现了一颗石化程度很深的人类上门齿,经北京协和医院解剖科主任步达生研究,定名为“the Ordos Tooth”即“鄂尔多斯人牙齿”。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裴文中先生首先使用了“河套人”和“河套文化”两个专用名词。“河套人”以那颗“鄂尔多斯人牙齿”为代表,“河套文化”则由水洞沟和萨拉乌苏河两地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石制品为代表。1980年贾兰坡先生组织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兰州沙漠研究所和伊克昭盟文物工作站进行综合考察,发现人类化石11件,发掘出石制品100多件。
  原始地层
  萨拉乌苏遗址全长约34000米,面积约13990000平方米。萨拉乌苏河的发育历史为一千年左右。这里第四纪晚更新世的地层特别发育,而且动物化石丰富,故“萨拉乌苏组”这一地层单位得以建立,并且长期作为华北晚更新世的标准地层剖面。出露的地层大致可以划分为五个不同的地层组合,从上而下分为全新统、更新统、中更新统和白垩系。
  河套人
  已发现的河套人化石共计23件,有额骨、顶骨、枕骨、单个门齿、下颌骨、椎骨、肩胛骨、肱骨、股骨、胫骨、腓骨等。除骨壁较厚的原始特征外,其它各方面较与现代人一致。
  旧石器工具
  萨拉乌苏旧石器地点迄今共发现两处,一处在邵家沟湾,另一处在范家沟湾。共获得500多件石制品。石制品的原料主要有石英岩和燧石两种,除石核和石片以外,石器占有相当的数量;石器可以分为刮削器、尖状器和雕刻器三个类型。刮萨拉乌苏石器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它非常细小,多数石器长2-3厘米,宽1厘米左右。在文化传统上,萨拉乌苏石器属于贾兰坡先生提出的华北地区“周口店第一地点(北京人)—峙峪系”或称“刮削器—雕刻器传统”,被命名为“萨拉乌苏文化”。萨拉乌苏旧石器的尺寸特别细小,其次是原料匮缺使当时人们对已到手的原料特别珍惜,努力做到“物尽其用”。  
  古动物化石
  萨拉乌苏河一带共发现脊椎动物化石45种,其中包括鸟类11种,哺乳动物34种。这种以披毛犀、河套大角鹿、王氏水牛等组合为代表的典型动物群,被古生物界作为中国华北晚更新世的典型动物群,称为“萨拉乌苏动物群”。萨拉乌苏文化遗物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工打碎的动物骨头,它们包括羚羊、披毛犀、野马、野牛、鹿、骆驼、鸵鸟等,其中以羚羊的角和肢骨最多,说明羚羊是当时人们的主要打猎对象。几乎各种动物的头骨、肢骨都被砸碎,表明它们是被 “敲骨吸髓”后留下来的。
  遥远的年代
  萨拉乌苏遗址是鄂尔多斯市时代最早的古人类遗址。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用碳14方法测得年代为距今35000年,属全球末次冰期中某一暖期,晚更新世。后经过深入测定,将修正后河套人和萨拉乌苏遗址的年代上限推前至14-7万年前。
  2001年,萨拉乌苏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萨拉乌苏遗址入围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
 
 
 
 
 

附件

-

参观须知

一、鄂尔多斯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展览常年免费向公众开放,请观众朋友在开放时间内凭有效证件领取免费参观门票后参观。

二、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30时(周一闭馆)。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鄂尔多斯博物馆    蒙ICP备2021000797号-1     地址: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    蒙公网安备 15060302000228号   电话:0477-8390997        技术支持:内蒙古海瑞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鄂尔多斯市博物馆

   

蒙ICP备2021000797号-1

      

地址:鄂尔多斯市康巴什新区

   

电话:0477-8390997

   

 蒙公网安备 15060302000228号

      

技术支持:内蒙古海瑞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