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鄂尔多斯市苏白音沟秦长城引发的几点思考

作者 : 李双 李明波来源:鄂尔多斯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发布时间:2019-10-02 16:40

  李双 李明波(鄂尔多斯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一直倍受社会各界的关注。近年来,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对长城资源的高度重视,关于长城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再次将长城的保护与研究工作推向了新的高度。但是,对于我们直面长城的基层一线工作人员来说,随着对于长城资源实地调查与研究工作的逐步深入,一些诸如“长城防御体系内容物的界定”“自认环境对于长城墙体选址的影响”等一系列与调查、研究长城有密切联系的实际问题,逐一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苏白音沟段长城是位于鄂尔多斯地区西部的一段秦汉长城,此段长城墙体及其障城属鄂尔多斯境内秦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实地调查过程中,苏白音沟段长城所处的独特的地理位置及其修筑者巧妙的利用自然环境达到防御效果的构筑思维,为我们深入的研究长城,给予了深刻的启发。

  

  一、基本情况

  苏拜音沟为鄂尔多斯西部与乌海市交界的桌子山山脉内的大沟之一,呈东西走向。沟内秦长城东起自东沟口,绵延于沟底北侧略高处,直至沟西口,距离卓资山西坡的凤凰岭长城约5公里,虽未连通,却相隔两座烽燧,使之连贯,形成统一。该段长城由2007年全国长城资源调查时被发现,此次调查后,2014年鄂尔多斯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组织人员对该处长城资源再次进行了系统复查。

  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局)和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出版《内蒙古自治区长城资源调查报告(鄂尔多斯-乌海卷)》(以下简称“鄂尔多斯-乌海卷”),系统的公布了鄂尔多斯市和乌海市境内长城资源的相关遗存和研究情况。其中,秦长城,分布于鄂托克旗、达拉特旗,全长约39公里。其分布于鄂托克旗境内从巴音温都尔山脚向西延伸至山顶,然后向下延伸至苏拜音沟沟谷,沿沟谷一直向西延伸至乌海境内;总长度约为17公里。《鄂尔多斯-乌海卷》将苏拜音沟秦长城命名为乌仁都西长城,共划分为乌仁都西长城19段,石墙10段、山险9段,交错出现,总长约0.8公里,墙体均为石砌,另有乌仁都西烽火台和乌仁都西障城各1座,其中,乌仁都西障城位于苏拜音沟东端沟口处,乌仁都西烽火台位于苏拜音沟西端沟口处的山顶上①。

  二、引发的思考

  1.长城的整体性

  长城作为一种线(带)型分布的文化遗存,不同于其他遗存,从长度以及其分布地域来看,此类文化遗存工程雄伟浩大,分布较广,这也是被誉为“世界新七大奇迹”主要评判标注之一。除去宏伟的墙体以外,另有敌台,烽火台以及障城是长城防御体系中的组成部分。敌台是跨墙体而建的墩台,高出于墙体之上,与墙体结合形成高低不一的防御面。烽火台又称烽堠,其修建于长城的两侧,紧靠长城,以内向王朝首都联系或与相邻的郡县、关隘、军事辖区“镇”相联系,用于点燃烟火传递重要消息的高台。障城大都建筑在长城内外,沿着长城,有的也设置在离长城很远的地方。障,是一种小城。《汉书?武帝纪》注上引颜师古解释说“汉制,每塞要处,别筑为城,置人镇守,谓之候城,此即障也”。障城即是设置的小城用以阻挡敌人来犯的建筑物。一般只住官兵,不住居民,也有城和障结合在一起的,既住官兵,又住居民。障城与敌台、烽火台以及长城墙体形成密切配合相互统一的完整防御体系。

  由上所述,在长城资源中,障城、敌台、烽火台以及墙体是紧密结合的整体,缺一不可。《鄂尔多斯-乌海卷》中,苏拜音沟长城资源包含19段墙体、1座烽火台和1座障城,也是由这几部分组成的整体。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的内政发 [2017]9号文件《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公布自治区境内长城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通知》中,长城分布于苏拜音沟的所有单体均被列入,并对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分别进行了详细的划分。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长城资源的整体性应是长城研究以及合理保护利用的前提条件。

  2.环境因素考量

  在长城研究中,有很多学者均对长城所处的地理环境进行过深入的讨论,目的是为了解长城资源的建制情况,解决长城修建的一些基本问题。《水经注》上描述说:“长城之际,连山刺天,其山中断。两岸双阙,善能云举,望若阙焉。即状表目,故有高阙之名也。” 这正是长城关塞布局的一般原则,与周边环境相互融合相互补充。那么,乌仁都西长城为什么会建在苏拜音沟,其西部有凤凰岭秦长城,北部又有巴音温都尔山秦长城,似乎在外部包围着长城墙体的情况下,又有一道东西向的“多余”长城。(配图)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长城所处的自然环境中找答案。这三段长城均属于鄂尔多斯西部卓子山山脉,桌子山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境内的东部。山脉主体呈南北走向,桌子山由两条南北向平行的山脉组成,两山相距10公里,东面为阿拉不素山,主峰为桌子山;西面为甘德尔山,总长约75公里,东与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接壤,西距穿越市区的黄河约2公里。桌子山山势雄伟,峰峦迭起,巍峨壮观,因其主峰山顶较平坦,远眺貌似桌子状,故得此名。桌子山“V”字形沟谷发育,沟谷众多,其中,毛尔沟、苏拜音沟等大沟谷的谷底较平坦,苏白音沟为东西走向,是通往鄂尔多斯高原的交通要道,相对于古代而言,没有发达的公路交通,苏拜音沟则是唯一一条穿过桌子山通往黄河岸边的通道。据《元史?太祖本纪》记载:“四年己巳春,畏吾儿国来归。帝入河西。……克兀剌海城,俘其太傅西壁氏。进至克夷门,复拜夏师,获其将嵬名令公。薄中兴府,引河水灌之,夏主纳女请和……”②。有学者认为西夏克夷门可能即今苏拜音沟一带③。在《鄂尔多斯-乌海卷》中,对此情况的描述:“从障城上可以观察到苏拜音沟沟底的状况,而如果在沟底则不见障城,选址精妙,便于隐蔽,易守难攻。”由此可见,苏拜音沟蜿蜒曲折、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在此地修建长城,分别在东西沟口处设置烽火台和障城,起到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作用。“因地形,用险制塞”是修筑长城的一条重要经验,此后的每一个朝代修筑长城都是按照这一原则进行的,还有一些地方完全利用危崖绝壁、江河湖泊作为天然屏障。因此,在研究长城体系的防御作用时,自然环境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合理的保护利用也使得大量的背景信息留存下来,以供后人研究使用。

  3.总体布局

  《史记?蒙恬列传》云:“秦以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险制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由此可见,秦始皇在统一全国之后,修建的长城过万里,由临洮到辽东。秦始皇时期所筑的长城中,秦长城工程最为巨大,所能够利用地理条件也更为充足,广阔的黄河,峻峭的山脉,再修筑长城据守,形成铜墙铁壁,使得疆土固若金汤。这也是秦王朝在各个时期不遗余力的加强战备工作所形成的效果,也正是如此,外来侵略者就一直很难得逞。但就在这万余里的长城中,阴山山脉与贺兰山之间有一个广阔的缺口,这个缺口从长城的整体布局来看,不可能是因为当时疏忽所致。秦长城的修建是当时秦人在熟知自然环境的前提条件下修建的,这个缺口成为众多学者争相讨论的问题:著名史学家史念海先生曾指出“秦始皇所筑的长城不在今宁夏境内东渡黄河,那就可能是由贺兰山东北趋向阴山山脉西端的。”并推测真正的秦长城应该是陷入流沙之中④。苏拜音沟里的秦长城与周边的凤凰岭秦长城和巴音温都尔山秦长城共同形成的防御屏障正位于缺口的南部。北部则是一望无际的荒漠地段以及黄河。侯仁之先生的研究表明:现在磴口西北的沙金套海和保尔陶勒盖在西汉时分别设置过窳浑县和三封县,即表明西汉时这里的环境应是适宜的⑤,应不见荒漠,秦时则会比西汉时还要好。不论从环境还是防御方面,这里似乎应该有秦长城的分布,但至今未见有明确的资料证明有长城分布。因此,这个问题应该从苏拜音沟秦长城以及阴山秦长城的总体布局情况里研究解决。阴山山脉与贺兰山、桌子山所形成的缺口,正类似于古代城址中瓮城的结构,谁人不知进入瓮城的军队面临的是四面围剿。纵使冲入河套内部,南北之势的“瓮城”倘若关闭,敌军必定是凶多吉少。虽然这只是个人推测,但从总体的布局情况来看,这何尝不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呢。

  三、结语

  长城是当时的统治阶级考量了经济社会、人口资源、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的产物,作为防御体系的长城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当代我们研究长城,首先应重视与长城相关的附属设施的调查与研究。目前,在长城调查与研究中,仍有一些城址以及烽火台未被纳入,这使得长城研究不能全面反映实际的情况——并不是和长城墙体最近的城址就是相关设施,也有相对较远的城址,如电石湾障城与战国秦长城墙体隔着一道天险大川束会川,对这方面的研究很有可能会揭示长城墙体修建的地理位置原因。其次,是在对长城墙体以及附属设施修建所处的自然环境进行研究,要尽可能多地将其自然环境因素考虑进去,苏拜音沟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唯一一条穿过桌子山通往黄河岸边的通道。单独研究长城墙体及障城,就显得势单力薄,但事实上,这个长城墙体以及障城恰到好处的与自然环境融合一体,弥补了长城整体防御的功能。再次,对于一项文化遗产来说,其重要性并非事物本身,而是事物背后所呈现的、存在的、特定的文化面貌,这才是留给后人的最宝贵的财富。

  “研究长城不要只站在长城里边看长城,也不要只站在长城外边看长城,还要站在长城上边看,才能看全面。”著名史学家白寿彝先生的这段话,对于研究长城特别是北方长城,富有启发和指导意义⑥。长城作为世界级的文物遗产,是中华民族留给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其所包含的本体以及中华民族的精神思想是极其宝贵的,如何让世人或后人完整的感受长城资源所包含的全部内容是我辈考古工作者的责任,也是对后来的研究者提供可靠依据的根本。

  注释

  ①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局)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长城资源调查报告(鄂尔多斯-乌海卷)》,文物出版社,2016年12月第一版,第57-61页。

  ② 宋濂等:《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

  ③ 甄自明 郝雪琴:《西夏克夷门、右厢朝顺监军司驻地新考——内蒙古鄂托克旗西夏石城、长城的发现与研究》,《西夏学》,2017年01期。

  ④ 史念海:《黄河中游战国及秦时诸长城遗迹的探索》,《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年02期,第64-65页。

  ⑤ 侯仁之 俞伟超:《乌兰布和沙漠的考古发现和地理环境的变迁》,《考古》,1973年第2期。

  ⑥ 王绍东:《多维视角下战国秦汉时期的北方长城》,《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7月5日。

附件

-

参观须知

一、鄂尔多斯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展览常年免费向公众开放,请观众朋友在开放时间内凭有效证件领取免费参观门票后参观。

二、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30时(周一闭馆)。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鄂尔多斯博物馆    蒙ICP备2021000797号-1     地址: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    蒙公网安备 15060302000228号   电话:0477-8390997        技术支持:内蒙古海瑞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鄂尔多斯市博物馆

   

蒙ICP备2021000797号-1

      

地址:鄂尔多斯市康巴什新区

   

电话:0477-8390997

   

 蒙公网安备 15060302000228号

      

技术支持:内蒙古海瑞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