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族历史文化遗产在巴彦淖尔 城镇化建设的作用

作者 : 赵占魁来源:     发布时间:2020-03-15 08:59

  

  内容提要: 以巴彦淖尔为中心的河套地区,城邦出现较早,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目前,巴彦淖尔市总体上城市化程度还较低,市区(临河区)和各旗县所在的镇尚属新兴城镇。近年来在其城镇化建设中,当地民族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得到了一定运用,并初见成效,但总体上运用还很不够,尚未形成巴彦淖尔独特城镇民族风格。今后在整体推进现代城镇化建设中,必须是政府部门强力推进,形成长效机制,让全社会都深刻认识到民族文化风格是城镇规划建设的灵魂,民族文化遗产是城镇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形成的基础和关键,进一步挖掘和利用当地厚重的民族历史文化资源,让民族文化遗产“活起来”,努力打造具有河套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格的巴彦淖尔现代化城镇。
  关 键 词: 文化遗产 民族风格 巴彦淖尔 城镇化建设 作用 
  自古以来,城镇作为人类相互联系、贸易、聚居的产物和一定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根据考古发现,早在距今4500年前后,作为人类文明产生的标志之一的原始城邦,就在巴彦淖尔周边地区、河套东部出现了。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套东部沿黄河两岸发现了一批以石筑城寨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址,以永兴店文化遗存寨子圪旦石头城遗址为代表,沿山势筑石墙,蜿蜒曲折,规模较大,是河套地区早期城市发展的雏形(1)。这种城邦的出现,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迎来了阴山河套地区文明的曙光。
  那么,在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现代城市化建设整体推进的今天,作为巴彦淖尔这样的城镇化程度还较低的新兴城市,今后要不要追求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而城镇文化风格与地方民族文化遗产之间又该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本市又有哪些自然和民族文化遗产资源呢?当前本市在城镇化建设中又是如何利用地方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本文就此类问题作如下探讨:
  一、民族文化风格是城镇规划建设的灵魂和生命
  通常,人们将建筑定义为物质文化,以与非物质文化如语言、科学、艺术、宗教、风俗、节日等相区别。但建筑又不仅仅是由钢筋、水泥、砖瓦建起的“房子”——能够使用而已,它还应是“带有装饰的遮蔽物”(注:西方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论的主要观点),能够表达一定的精神文化含义。例如,现上海博物馆在设计中就引入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传统空间观念,整个建筑由下面的方体基座和上面出挑的巨型圆顶构成。另从远处看,整个建筑又似一件硕大的、古朴而凝重的中国古代青铜器。从中我们就可以追记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当建筑在设计中融合了某种特定的元素,它就被赋予了生命和灵魂。
  那么,如果用一个民族特有的元素为主作为一个城镇建筑的装饰图案和造型,就形成了一个城镇特有的民族文化风格。所以,人们说“物质是城市的基础,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一语道破了文化风格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这说明城市建设也不是简单的建筑体组合,它属于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城市建设对物质功能与文化内涵的统一协调要求更高,人们希望城市是凝固的音乐、有形的诗歌;是文明的摇篮,思想的熔炉;既博动着时代的生命,又绵延着历史的脉络;既是生存栖息地,又是求索知识智慧的宝库,更是陶冶性情、人格升华的殿堂。但是,在我国目前的许多城镇建设中,一味地吸收外来的“洋”文化元素,追求所谓的“欧派风格”,而把地方的、自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丢失了,结果造成了千城一面、千镇一面,既没有了民族风格,又失去了地方特色。国内外城市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经济越发达、城市越是现代化,城镇规划和建设对民族文化风格的依赖就越强烈。因此,我们说一座城镇只有民族文化风格突出,地方特色鲜明,它才有灵魂和生命强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民族风格和地方文化特色的确是城镇规划建设的灵魂和生命。
  二、民族文化遗产是城镇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形成的基础和关键所在
  民族文化遗产镌刻着一个民族或国家文化生命的密码,蕴涵着民族特有的精神机制、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人类活动的信息资料库,是展示人类文明的画卷,是维护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我国是一个民族众多的国家,民族文化遗产十分丰厚而又多姿多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和谐、实施科学发展的今天,特别是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对其合理利用更是进入了一个全新历史时期。特别是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理论体系,确立了“四个自信”,其中最重要的是文化自信。尤其是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工作,多次指示我们:“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辽阔大地上的文化遗产和书写在古籍里文字都活起来”。这使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也进入了新时代,现在全社会都在高度重视这项伟大事业。因此,在当前的现代城镇化建设中,那些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遗产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文化元素符号在各类城市建筑物、街道、公园、广场等被广泛应用,它们对城镇民族文化风格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另一方面看,建筑本身就是文化和历史的一部分。 “建筑是文化的具体反映,所以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质不可避免的表达在建筑上面(2)”。建筑所代表的民族文化特点又集中地体现在建筑风格上,即体现在建筑的内容和外貌方面的特征上。时代的不同、地域的差别,都对建筑风格产生较大的影响。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外来文化元素的大量涌入,在现代城镇化建设中不能不受外来文化因素的影响。但关键是如何正确处理好继承民族文化遗产与吸收外来文化的关系,特别是要把握好一个“度”。只有在少量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主要把当地历史、民族、自然文化精髓贯穿于推进城镇化的全过程,将中西文化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才能加快形成地方特色鲜明、民族风格独具的城镇形象和城镇布局。也只有这样才符合时代要求,符合现代城镇化建设的理念。牢记这一点,我们认为对于巴彦淖尔这样的新兴城镇建设尤为重要。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本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元素符号,规划我们的城镇建设,装饰我们的城镇建筑,以最大限度地来体现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避免千城一面。
  三、巴彦淖尔自然和民族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特色与优势
  城镇文化包括建筑文化、自然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精神文化等基本要素。就巴彦淖尔而言,城镇文化资源特色和优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然地理与地质资源独特
  巴彦淖尔系蒙古语,意为“富饶的胡泊”,其地形地貌多样,阴山山脉绵延东西矗立在巴彦淖尔市中部,阴山以北是辽阔的乌拉特草原,阴山南麓是广阔的河套平原,有山有水有草原,有河有湖有沙漠,素有“塞上粮仓”、“塞上江南”美誉,是我国地质资源和自然地貌景观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可谓天然的地质公园。因此,早在2006年,巴彦淖尔国家地质公园即获批建立,包括巴音满都呼恐龙化石区和磴口乌兰布和沙漠两个园区。特别是享誉世界的巴音满都呼恐龙化石区,属于典型的丹霞地貌,远远望去,像一座座火焰山,自1927年被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发现,已发现恐龙十几种,仅原角龙化石骨架就出土100余个,被誉为“原角龙的故乡”,誉满中外。
  (二)人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巴彦淖尔市系民族地区,以蒙古族(主要是乌拉特蒙古族)为主体民族,全市总面积6.5万平方公里,辖七个旗县区,另有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人口170余万。聚居着蒙、汉、回、满、达斡尔等40多个民族,形成了浓郁的乌拉特蒙古民族风情和纯朴厚道的河套民俗风情。
  巴彦淖尔属河套中心区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千百年来,黄河文化、农耕文化、游牧文化、边塞文化、乌拉特草原文化在这里聚集、融合、传承、积淀,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形成了地域特色、民族特色鲜明的河套文化。其典型代表有旧石器晚期的石器制造场和大量与著名“河套人”共生的“萨拉乌苏动物群”种属的哺乳动物化石;有新石器时代的原始聚落。当进入阶级社会,先后有鬼方、荤粥、林胡、楼烦、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党项、契丹、蒙古等少数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游猎驻牧,这里成为北方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的碰撞交融地带,形成了神奇的41度北纬线(3)。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汉民族与这些是少数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文化,并留下了大量文物古迹:有享誉世界的阴山岩画已发现岩画分布群156个,岩画5万余幅,是我国古代北方先民凿磨或彩绘在岩石上的图画符号,形象真实地记录了古代先民的生产生活、宗教信仰、自然环境和社会风貌。其内容极为丰富,主要有人物、动物、牧猎、天体、争战等。制作年代从旧石器时代晚期直到明清。是世界最大的岩画宝库之一,被誉为“千里画廊”,2012年列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境内共有赵长城、秦汉长城、汉外长城等四条长城,以及所附属的高阙塞、鸡鹿塞和无数的烽燧,绵延1007公里。2006年,阴山岩画和长城一起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古铜矿遗址、数十座古城遗址和成千上万座汉代、唐代及匈奴、突厥墓葬等;除此,还有大量近现代乌拉特蒙古民族文物、宗教文物、农耕文物、革命文物及建设兵团文物等。
  上述这些独特的自然地理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文物可概括为六大晶点:原角恐龙地,智人转折点,万年岩画群,长城博物馆,北方古铜都,河套文化源。这些都可以作为巴彦淖尔现代城镇化建设装饰的重要文化元素,并为其城镇建筑民族文化风格形成提供了必要的资源条件,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巴彦淖尔城镇化建设运用当地民族文化遗产的现状
  目前,在巴彦淖尔现代城镇化建设中,运用最多的是阴山岩画的经典画面和图案。如将阴山岩画中的经典画面“双神图”作为内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院的院徽(图1),并进行了注册;还将阴山岩画图案较为广泛应用在重要街道路口(图2)(图3)、建筑物墙壁上、桥墩上、公园内(图4)等;还有一些画家以阴山岩画为题材进行再创作,创作出了一些优秀的当代阴山岩画艺术作品,可作为阴山岩画专题展览的一个重要内容。
                                                       院名与院徽 院徽采用了双神图岩画图案
  其次是蒙元文化元素的运用也较为广泛,在市区的主要街道上的重要建筑顶部都增设了蒙古包的造型装饰;五原博物馆的顶部用五个蒙古包造型装饰,暗含有“五原”(谐音)的意思,临河湿地公园内新建的蒙元文化博物馆,由13个蒙古包造型的展厅组成(图5),三盛公黄河枢纽工程顶部也用了蒙古包造型,乌前旗高速引伸立交桥也用了蒙元文化元素乌拉特中旗新建的哈萨尔广场,也应用了许多蒙元文化元素。
                                                   新华街路口黄灌总局前标志岩画石雕
  其三是将阴山岩画、恐龙、长城及农耕文化的诸多元素综合运用在了大型壁画或一条街区的建筑物上。如内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院基本陈列序厅大型浮雕壁画、展厅门上(图6),河套文化旅游与商业区(图7);其四是将黄河浪花、开挖总干渠的场面用在了黄河水利博物馆建筑上等。
                                             内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院外墙岩画装饰                         临河黄河湿地公园内标识牌上的岩画图案装饰           展厅门上的恐龙装饰
 
  从目前情况看,近年来巴彦淖尔市在现代城镇化建设中,一些当地民族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得到了一定运用,并已初见成效。但总体上运用还是很不够,特别是运用的民族历史文化元素种类比较单一。其次是当地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运用范围还比较窄,目前只是在少数的公共建筑上得到了一定的运用,民营的建筑物上几乎看不到运用。因此,巴彦淖尔独特城镇民族风格尚未形成。
                                                     河套文化旅游区建筑上河套文化符号
  五、让民族文化遗产“活起来”,在现代城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形成河套特色和民族风格的巴彦淖尔城镇建筑
  (一)市委政府要进一步提高认识,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并培育全社会的民族文化自觉意识。
  巴彦淖尔市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并强力推进文化元素在城镇化建设中的运用。早在2008年就专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河套文化建设的意见》,并积极推进各项工作。河套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和谐共生的文化源泉之一,作为被尘封60余载的中华文化源,经过10余年来的深入研究挖掘,已取得了重要成果,并顺利实现了第一个“三步走”战略(“探索、研究、普及”)。第二个“三步走”战略(“传承、交流、利用”)也已经启动,并向全社会普及,培育全社会的民族历史文化自觉意识。河套文化已成为助推和引领巴彦淖尔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文化品牌。将河套文化元素物化到城镇规划建设之中,集中展现河套文化的历史与人文精髓,是完善城镇文化功能,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彰显巴彦淖尔独特城镇魅力,构筑人民群众共有精神家园的必然途径。
  (二)市委政府必须推出强有力的政策与措施,并不断完善进行规范化和制度化,形成长效机制。
  正是基于民族文化遗产对于现代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市政府提出,在我市加速推进现代城镇化建设中,要在各种建筑上,特别是在公共建筑规划上,不仅要体现当地少数民族的建筑风格,更要体现内涵丰富的河套文化建筑风格。特别是在设计中,要有机地融入河套文化中这些具有特质的元素。 
  1、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保护和传承河套文化的长效运行机制。
  对地方政府来说,保护和传承河套文化——无论是挖掘内涵,还是加大投入,政府都有责任起到主导性、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提出在整体推进我市现代城镇化建设中,应充分体现河套文化特色和魅力,并作为保护我市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项重大文化战略决策。对此,巴彦淖尔市于2008年就出台了建设新城区(临河新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尤其是作出了投资6个多亿人民币建设6.47万平方米河套文博中心,建设河套文化主题公园,建设新区12条街区等,制订了《巴彦淖尔市城市建设文化元素标志性图案征集方案》,对今后全市所有的城镇重大建设项目的河套文化元素应用装饰来进行审定。
  上述这些建设规划目标部分已建成,每项重大的城镇建设计划方案,都经过了“巴彦淖尔市城镇建设河套文化元素审评委员会”会议审定,其效果较为显著。因此,这种运行机制应该长期坚持下去,并且要不断加强和完善,使之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形成长效机制。
  2、精心培育热爱河套文化、精通河套文化的建筑师、设计师,在城镇的主要建筑中融入河套文化元素图案。
  建筑师、设计师可通过融合如穹庐、蒙古包、水闸、大桥、长城、烽燧、古城堡等造型,蒙元文化的祥云纹、变形万字纹、回纹、勒勒车纹、黄河浪花、水波纹,以及阴山岩画的大量图案符号等,具有特质的河套文化元素,进行精心提炼或再创造成变形、简约、抽象的图案作为装饰,强化建筑物的文化价值。“建筑是石头上的史书”,首先要通过在城镇的公共建筑中——如政府大楼、中心广场、街道、公园、学校、医院、文化、文博、体育场馆设施上反映河套文化,既可起到保存记忆(历史)、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又可将古代的记忆、现代的发展以及这一地区特有的民族文化融会在一起,可谓一举多得。通过近10年的努力,如前所述这些河套文化元素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运用,并已取得初步成效。
                                                        巴彦淖尔蒙元文化博物馆蒙古包建筑
  3、对河套文化元素作为各项建筑设计元素的基本要求。
  建筑需要表达一定的精神含义,但表达不能粗俗,不能照搬照抄,而要通过“隐喻”、“抽象”的方式进行,从而达到设计风格意义上的修辞效果。 
  如何挖掘河套历史文化元素,或曰河套文化元素主要由哪些构成呢?其一,河套文化元素可以从传统的物质文化——主要是游牧民族和当地汉民族建筑、宗教建筑和文化艺术作品中挖掘、提炼。如传统的穹庐、蒙古包,阴山岩画、长城、古城堡、古寺庙、桥梁、水闸等。其二,河套文化元素可以从传统的非物质文化——主要是信仰、传说、服饰中挖掘、提炼。如前所述,阴山河套地区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和移民地区,清代以来,以乌拉特蒙古族为主体,大量的汉族、回族、满族等移居河套,传承几千的非物质文化体系非常庞杂。乌拉特蒙古族的自然崇拜主要表现为对天神、日神和月神等崇拜,宗教崇拜主要信奉佛教。
  综上所述,在现代城镇化建设中,要体现民族和地方文化风格,就要充分利用民族历史文化遗产,就必须在建筑设计中融合民族文化遗产的某些具有特质的元素。但这是一项非常繁重而复杂的事业,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一代人就能完成的。而要想使这项事业得到强有力推进,并能长期坚持下去,就必须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全民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充分利用融合民族文化遗产的、现代城镇化建设长效机制。只有这样长期坚持下去,不断地、有计划地在各种建筑物上更多融合、体现那些优秀的民族历史文化元素,才能慢慢形成民族和地方特色鲜明、风格独特的巴彦淖尔现代化城镇建筑,并得以持续发展。同时,也使河套文化这一古老文化获得新生,发扬光大,并确保世代传承。
  注释
  (1)《内蒙古河套开发史陈列·解说词》(内部资料,2000年孙燕、郭殿勇等人合编)
  (2)台湾汉宝德著《中国建筑文化讲座》,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出版
  (3)赵占魁《从近年考古发现看河套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融》(《河套文化论文集·三》,2008年10月,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者: 赵占魁 内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院副院长、研究馆员
  

附件

-

参观须知

一、鄂尔多斯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展览常年免费向公众开放,请观众朋友在开放时间内凭有效证件领取免费参观门票后参观。

二、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30时(周一闭馆)。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鄂尔多斯博物馆    蒙ICP备2021000797号-1     地址: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    蒙公网安备 15060302000228号   电话:0477-8390997        技术支持:内蒙古海瑞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鄂尔多斯市博物馆

   

蒙ICP备2021000797号-1

      

地址:鄂尔多斯市康巴什新区

   

电话:0477-8390997

   

 蒙公网安备 15060302000228号

      

技术支持:内蒙古海瑞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