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梦想

作者 : 奥东慧来源:鄂尔多斯博物馆     发布时间:2018-06-01 10:16

  记得上高中的时候,有一次和闺蜜聊天,聊着聊着就说到了自己以后想干的职业,那时候的她喜欢画画,疯狂迷恋日本的少年热血漫画,说自己想当个漫画家。而我,文综三科里最喜欢历史,热爱秦末汉初的时代,是汉武帝的超级粉丝,自信爆棚的说我要当个考古学家,现在想来当时的自己可以说是非常“中二”了,但也就是这十几岁的无所畏惧、热血澎湃的宣言冥冥之中好像注定了我和“博物馆”“考古”的缘分。

  大学毕业之后,我曾在新闻中心当过实习记者,在剧院当过办公室文员,后来在2012年进入博物馆成了一名博物馆人,虽然与“考古学家”的工作离得不近,却也愉快的打了个“擦边球”。转眼已过6年光景,这些年间有好些人问我:你们平时在干什么工作?你们的工作是不是很枯燥单调?你们平时能摸到文物吗?……博物馆人的工作似乎是世俗里最不世俗的工作,让人觉得又熟悉又陌生,又接近又疏离。记得在知乎上曾经有一个问题:在博物馆工作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提问者看起来是一个历史考古爱好者,回答不多,只有65个,于是我仔仔细细的把这65个回答看了一遍,除了极少数的负分体验外,大多在字里行间中渗透着对博物馆行业热爱的美好体验。我那个现在已经成为了专业设计人员的闺蜜也曾问过我在博物馆工作的感觉,有什么乐趣,我后来仔细的思考过,认真的给了她一个答案:对我而言在博物馆里最大的乐趣就是能在工作的过程中感受到古代文明与现在文明的对接。是什么意思?就是在工作的过程中通过文物去感受每个时代、每种文化传达出的“贵气”和“地气”。在博物馆里不仅有着历代最有代表性、工艺最高超、最具文化特征的文物精品,更让人觉得趣味横生的是生活在某一时代的人使用的生活用品传递出的浓浓的人间烟火味,这种烟火味虽不及那些高大上的精品来的绚丽夺目,却与我之间产生了虎珀拾芥的感觉,觉得自己在工作的时候和某个时代的人们的生活竟是如此靠近,触手可及。

  白驹过隙,带着这种有趣美好的体验,我在博物馆不知不觉工作了6年的时间,一些工作经历让我至今印象深刻,形成了我博物馆职业生涯里如珍珠一般的记忆,那些片段稍一提及就如电影般在脑中闪现。

  蹲在文物库房灰头土脸阳光灿烂的我们

  你可能不理解,文物库房对于博物馆人是一个多神秘又神圣的存在,即使你知道身在博物馆,如果不在藏品部工作,也未必有机会见到它的“庐山真面目”,而我,何其幸运,曾经在藏品部工作,并在文物库房“战斗”过,真实的触摸过那些满载着历史文物痕迹和古人生活气息的文物。当时的我是一个“小白”保管员,对拍照一知半解,对文物知识一无所知,对触碰文物诚惶诚恐。我第一次拿的文物是汉代陶马,当时双手紧紧的握着,生怕手滑,然后屈着膝盖慢慢挪到文物柜前,站在我后面的郝主任当时也不知道是什么心情~文物保管工作繁多,责任重大,上账、写号、清点、上架、布撤展、拍照……无一不有,需要经常到文物库房工作。在2013年的某月,我们曾经在文物库房连续工作了一个月清点核对上架所有文物,那个时候,每天的节奏就是大家一起穿着白大褂下到库房,然后带着口罩和白手套,开始不停地整理文物,不停地对账,不停地检查充满卫生纸和纸屑的大纸箱看里面是否有没有拆封的文物,不停地在文物号不清楚的文物上写号,那时候的库房里除了跟有关工作的内容,我们都默契的保持着安静,各司其职,不敢在任何一个环节中懈怠。一个月后当所有文物全部核对清楚上架之后,所有人都长舒了一口气,脱下口罩展开了笑颜,空气里的樟脑味似乎也变得好闻起来,我还记得小马摘下口罩时侧脸上闪着光的汗珠,冲着我呵呵傻笑,我当时觉得简直漂亮死了~当然,保管员的工作并不只有埋头苦干,也有许多福利和乐趣,比如能看到展览里并没有展出的《伏羲女娲图》,可以近距离的观察文物,有时还能互相吐槽一下当时写的不怎么好看的文物号。我特别感谢那些笑中带汗、带累的日子,这是保管员的工作给我最好的礼物,它让我学会普通的如你我一般的人,从小没怎么受过苦的八零九零后在平凡的岗位是怎么践行着“责任”二字,即使头挂灰尘满身是汗,即使在小板凳上、趴在地上写着文物编号,即使每一次拿起文物都小心脏砰砰直跳,都要一如既往地保持着认真严谨、吃苦耐劳的态度和做法,这是对文物的尊重,更是对保管员这三个字的尊重。

  推着展托在展厅里“指点江山”的我们

  有一段时间,我向我做设计工作的闺蜜频频请教色彩关系和画面布局,惊得她以为我在接近而立之年的时候突然开智爱上了画画,准备向我展开专题讲座的时候,终于发现我一个学习新闻的人竟然干起了展陈工作。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面对这个工作的时候是自卑的,觉得自己和它之间隔了一个太平洋,我会经常想起自己第一次布外展时站在展柜外一脸迷茫的表情,能很深刻的感觉到旁边老师身上那无以名状的焦急和尴尬的气息。所幸的是,周围同事的帮助和实践工作犹如给我套了个游泳圈一般,然后一把把我推了进去,终于让我在不确定确定的思绪里撸起了袖子。该怎么形容这个工作?也有趣也辛苦,有难度有见识,还带着对文化和艺术的鉴赏能力。我是非常喜欢呆在展厅的,因为每一个展览都凝结着所有参与者集体智慧的精华,在我经历了懵懂-学习-入门-上手一系列的学习历练之后,我也能依靠着自己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展陈工作。比如能按照展览思路去梳理展线布展,比如掌握了裁展板技能,比如能确定每个展柜大约能摆放几件文物……这些比如,让我更加热爱博物馆,因为它让我深切的了解到博物馆人为展示历史、文化和文物时那些看似轻松却饱含专业的付出。2015年,《金色中国-中国古代金器大展》在我馆展出,展厅里是国内好几个著名博物馆的专业老师们,展品也是珍贵非常,我一时手足无措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后来忙碌的二军哥和呼玫姐同时看向我,二军哥淡淡的吐出一句话:“小奥,你去负责独立展柜的摆放”。我瞬间打了鸡血,开始根据展线目测展柜,挑选文物入柜,期间因为想突出陈国公主墓出土的公主面具,反复调整了好几次,把它放在了其中一条展线最显眼的位置,也因为想让更多的人看到南京博物馆的一走近铃铛就会微微抖动的清代金佛塔而特地关注了师傅灯光的调试。当观众走进展厅对展览啧啧称赞,或面对某件展品驻足观赏、讨论的时候,站在不远处的我们感觉自己身上好像也闪着金光。展陈工作给予我们以相对自由的灵感和创意,让我以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博物馆人对工作的热爱和自信。

  坐在电脑前挠头“码字”的我们

  如果你问我在博物馆里最“自我”的工作,我会想到的是坐在做电脑前“码字”的情景。我就是传说中“佛系青年”,因为办公室里有个写材料“大拿”,自己在日常工作中写的材料也是比较简单,对写公文当文秘这件事并没有那么深的体会。直到2017年,单位的材料“大拿”突然被市里抽调,我迎来了这几年博物馆工作中最“自我”的挑战。一开始是突如其来猛增的工作量震慑了我,公文书写、党务、纪检叠加起来,让我犹如热锅上的蚂蚁一般,每天从屁股一坐在凳子上开始就不停工作,但这也还好,因为只要合理安排时间,还是能够完成的。让人焦灼的不只是工作的数量,而是工作的质量。以前在新闻中心实习的时候,当时的主任就是一个写材料的高手,每次接到任务,他总是气定神闲的放空一会儿,然后大手一抬,洋洋洒洒就能写出很优秀的公文或文章。单位的写材料“大拿”也是,接到任务不慌不忙,很快就能高质量完成。而我,一开始在领导布置工作的时候由于紧张,经常记了前半句忘了后半句,又不好意思再问一遍,写出来的公文材料经常没有体现领导要表达的意思,有那么几天,我竟然焦虑到失眠。所幸的是,单位的领导们看出了我的窘境,对我写的公文材料以鼓励为主,修改为辅。我也逐渐平和了心态,有空余时间赶紧翻书学习,在布置工作的时候也敢开口确定领导所说的话,询问他要表达的意思,写公文的时候也慢慢不似从前般不知如何下笔,总算找到了一些方向和方法。这一年我写了各类公文材料110份,受益匪浅,除了写材料方面有了一定的进步,更为重要的是切身的感受到了作为一名文秘的辛苦付出,你所看到的淡定从容,一气呵成,并不是天赋异禀,而是经过了长期的积累和锻炼。你所见到简单的一纸公文,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凝结了想法和思路,聚集着工作的规则和智慧。

  6年时光,我在奇妙的博物馆里实现着自己年少时最初的梦想,身边也尽是“武林高手”,在这个“磐石”中,每个人都默默努力打磨自己,编织着自己的“文博梦”,歌里唱:“最初的梦想,紧握在手上,最想要去的地方,怎么能在半路就返航”。前路漫漫,愿你我始终有梦,因为习大大不是也说过:“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附件

-

参观须知

一、鄂尔多斯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展览常年免费向公众开放,请观众朋友在开放时间内凭有效证件领取免费参观门票后参观。

二、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30时(周一闭馆)。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鄂尔多斯博物馆    蒙ICP备2021000797号-1     地址: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    蒙公网安备 15060302000228号   电话:0477-8390997        技术支持:内蒙古海瑞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鄂尔多斯市博物馆

   

蒙ICP备2021000797号-1

      

地址:鄂尔多斯市康巴什新区

   

电话:0477-8390997

   

 蒙公网安备 15060302000228号

      

技术支持:内蒙古海瑞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