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陶豆修复过程试析

作者 : 高奇峰来源:     发布时间:2019-06-04 07:40

  (内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院)

  陶豆为古代陶制食器,形似高足盘,或有盖,用于盛食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流行于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盛于商周,距今有6000多年。造型多为浅盘、浅钵形,高圈足。豆的器形从陶豆开始,到青铜豆,始终保持它的基本造型,而且始终是祭祀礼器组合中重要的一员。在“礼(’礼‘繁体)”字的组成中,“豆”也是主角,这充分说明豆器在先民心中的分量之重。

  1.工艺形状: 陶豆的足呈喇叭形、镂空形等,这是马家浜文化的特色。马家浜文化距今6000年左右,为环太湖流域母系氏族时期的典型文化。当时的先民已普遍使用陶豆,制作标准一致。根据考证,陶豆主要用来盛放“菜”。在古代,陶钵才是个人使用的餐具,与现代饭碗器具相似。陶豆的形状浅而小,不同于盛“饭”的钵,它只能盛放少量“副食”,很可能就是瓷盘的前身。主副食有所区别,这是稻作农耕社会派生出来的生活方式,也是东方饮食文化的传统特点之一。高而稳的陶豆,在使用中,既能突出豆器中“菜”的视觉效果,又与古人席地而坐的生活方式相一致,方便夹“菜”,古人的聪明才智在此可见一斑。

  2.文物现状: 该文物为内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院馆藏陶质文物,保存于博物院文物库房陶瓷区。其为新石器时代到汉代的典型食器,质地为陶(红色),口径11.5厘米底径8.5厘米,高12厘米,重量231克。出土碎块共计6块,经修复后基本完整(历史修复),但未找到相关修复记录,目前粘接部位变黄/错位/附着物遮盖/残缺,修复手段为粘接未补配缺损区域,影响了文物安全与展览效果。

  

  移交修复室后现状记录照片/修复前照片

  3.文物病害:

  3.1稳定病害为窑裂(即胎裂),存在于陶豆盘口中央,未穿透胎体,裂隙长4.2厘米,深度0.3至0.5厘米(中央最深两边较浅),推测为制作过程中阴干环节,收缩比例不均导致,因其为文物携带信息故不作补全修复。

  3.2不稳定病害:残缺、变色、酥粉、盐析和附着物:残缺范围包括豆足和豆身三处,缺损面积约为5平方厘米,缺损处恰巧为器型受力点,影响了器型原有高度;变色原因为附着物及埋藏环境的各类物质,析入陶器的孔隙质地中导致的,影响了展览效果,可以纸敷清洗去除,但考虑到埋藏环境研究问题,予以留样保存;酥粉的成因还是与制作工艺有关,选材与烧制工艺均未成熟,也与埋藏环境的破坏及出土后没有进行本体加固所导致的,酥粉区域为陶豆的口沿和断裂缺损部位的边缘位置;盐析主演发现于其裂缝(窑裂)、缺损部位、附着物周围发现,显微镜下成片状结晶体;附着物主要为土类附着和植物附着物两种,广泛存在于器型的大部分区域,部分与粘接部位胶水重合,粘接于缺损周围。

  4.修复过程

  在采集所有的信息后(本体测量/图像采集/样品提取),编制修复方案,绘制文物病害图,制备所需材料后开始修复过程。

  4.1 清洗 选定2个样块区域,均为2×2厘米,标注后进行样块实验,采用去离子纯水进行纸敷清洗,反复更换涂敷纸浆,过程中针对变色区域使用2A水经行棉签蘸敷清洗,清洗效果非常满意,观察文物本体未有安全问题和变化。样块试验完成后开始推进到整体清洗,经过为期3天的缓慢清洗,陶豆的原色基本显露,附着的土类和植物也全部清洗去掉,显露出粘接区域的变色,粘接区域略有错位等问题。

  

  文物清洗后照片

  4.2 粘接错位开解 选用乙酸乙酯置放于干燥皿中,棉敷需要开解部位,开解后,依旧使用乙酸乙酯对断片胶粘残留处经行清洗,用经脉镊进行辅助的物理去除,直至完成错位部分的清理。

  4.3加固 选择AC33的20%稀释溶液,作为加固剂对需要加固部位进行涂敷,从内部加固,涉及外延区域尽量少的使用。

  4.4粘接 为了下一步的补全,这次陶器的粘接所用材料为两种不同型号的环氧树脂有机合成粘接剂。对比热塑性胶粘剂,环氧类胶粘剂固化速度明显较低,但粘接后不易受温度影响,粘接效果更好。碎片粘接,对技师手艺要求较高,非经验丰富者不能达到最佳粘接效果。每粘接一小片后都要已预先制备的支撑材料做好“定位”,直至最后粘接成器。此外,本次粘接区域为断面靠内的部分,为后续补全预留位置。

  4.5补全 依照粘接所预留位置进行补全,补全选择有机硅灰作为补全剂,考虑陶制文物的透水性和外貌肌理,在水溶剂中加入1000目的石英砂粉末以及矿物色粉,尽量接近文物本体的颜色和材质,图中红色加号位置为有机硅灰补全区域。

  4.6全色 全色的目的是为了服务于展览效果,且经过粘接和补全后,文物的状态已基本安全,但陶质文物的质地较为酥松,孔隙质地的前提下如果使用附着力较强的颜料则有很大的可能会污染文物本体,造成不可逆的破坏和损伤,所以选取水溶性的颜料在同类材质的样块上经行着色/清洗实验,先以水溶性颜料经行作色,作色后阴干,阴干后再以去离子水进行纸敷清洗,清洗后未发现颜料残留,可以进行进一步的本体着色。作色开始先选用去离子水以毛笔蘸敷于补全区域,然后选用水溶性颜料进行低浓度的调色和上色,经过反复的着色,最终使补缺区域的色差趋于弱化,小于0.3/△E,达到远观无损,近观有别的效果,完成作色后再用AC33溶液加固作色区域,然后留存于干燥皿中观察数日,以备移交。

   

  修复完成后照片

  5.修复评估与理念: 文物修复手段作为一种干预行为,直接作用于文物的本体,影响着文物的安全与展览效果以及价值研究。所有的手段尽量去接近最小干预和可逆,但在所有的修复过程中,不论是附着物的去除还是清洗本身都无疑剥落了文物所携带的历史信息,只是剥落的多与少重要与否的问题,所以这些步骤是不可逆的,需要谨慎的留好样品做好分析检测工作。而对文物的作色,关键还是在度的把握上,是否违背了文物修复工作的精神,是否改变和剥夺了文物原貌作为第一原则去考量。

  [作者简介]:

  高奇峰,男,中共党员,出生于1991年,毕业于西南民族大学雕塑、工商管理专业(双学士),2014年至内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院参加工作,负责文物修复与文创产品研发制作,2015年参与第一次文物普查工作,2016年参与沙金套海出土文物修复工作,2017年参加国家文物局陶瓷文物修复技术培训班,2018年获得全国文物修复技术竞赛陶瓷组第二名成绩,2019年开展文物修复与研究工作,曾受邀参与重点石质文物重庆钓鱼城悬空卧佛修复项目,“馆校共建”文物保护技术传帮带等工作。

  现工作于内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院文物保护修复部,初级馆员,主要研究方向:文物修复

  联系方式:150 2489 2247.

  

附件

-

参观须知

一、鄂尔多斯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展览常年免费向公众开放,请观众朋友在开放时间内凭有效证件领取免费参观门票后参观。

二、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30时(周一闭馆)。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鄂尔多斯博物馆    蒙ICP备2021000797号-1     地址: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    蒙公网安备 15060302000228号   电话:0477-8390997        技术支持:内蒙古海瑞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鄂尔多斯市博物馆

   

蒙ICP备2021000797号-1

      

地址:鄂尔多斯市康巴什新区

   

电话:0477-8390997

   

 蒙公网安备 15060302000228号

      

技术支持:内蒙古海瑞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