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长渠M1宋代墓葬壁画述略

作者 : 陶丽君 高兴超来源:鄂尔多斯博物馆     发布时间:2019-06-04 21:21
  二长渠M1宋代墓葬壁画述略
  
  (1.内蒙古博物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00;2.鄂尔多斯博物馆,内蒙古鄂尔多斯,017000)
  摘要: 
  2016年6月—7月,鄂尔多斯博物馆联合鄂尔多斯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准格尔旗文物馆对准格尔旗二长渠村被盗壁画墓葬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共清理了3座被盗墓葬,其中M1保存有较多的壁画。壁画内容多为抽象物像,难以辨识,下部壁画虽脱落严重,但利用斗拱结构绘制虎形兽面图案的独特设计和构图布局在内蒙古地区同时期墓葬壁画中具有强烈的代表意义。这批珍贵的墓葬壁画资料为研究内蒙古地区的宋代历史文化增添了新的材料。
  关键词:二长渠  壁画  斗拱  兽形图 
  一、M1概况
  二长渠墓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纳日松镇二长渠村东2公里一处名为坟湾的向阳山坡上。墓地南部隔沟即为宋代丰州故城——二长渠城址。M1位于墓地中部,整体保存较好,墓顶有盗洞,由墓道、甬道、墓门、墓室等结构组成。墓道较短,作斜坡式。墓室为圆形单室穹窿顶仿木结构砖室,直径约2.6米,墓内砖筑6组仿木结构的柱头铺作,柱头置一托三升式斗拱,壁柱将墓壁分割成6个弧形壁面,表面绘彩色壁画。墓底南部砌长方形小坑,三侧面筑须弥座结构,北部为生土尸床,在尸床的北部、东南部散见零星烧骨和骨灰。墓门位于墓室南侧,砖筑,拱券式。墓室内除壁画外,还精筑砖雕,题材主要有格子门、格子花窗、直棂窗、门簪等。
  二、M1壁画
  M1壁画以墓壁中部的红彩宽带为界,上半部壁画图像神秘、抽象,保存较好;下半部壁画写实,具体,几乎脱落殆尽。根据壁画绘制载体的不同,大致可两种形式,一是结合砖雕绘制,或在砖雕表面涂彩形成图案或利用砖雕特有结构再次创造绘画,如虎形兽面图。二是在泥质地仗层上绘画,如幔帐图。壁画绘画是先在墓壁砖上涂一层厚约0.01~0.02米的黄泥,作为绘画地仗层,经压平、磨光后,再刷一层很薄的白灰层,最后在白灰面上勾图、填色。绘画技巧上,或单线勾勒物象,或宽笔刷绘,或点涂彩绘,采用分层、分区、单幅成图、连续成图等构图与布局描绘出神秘、写意的物像。绘画颜色有暗红、浅红、黄色、白色、黑色,其中主色调为红色,其他为辅助性色彩。据初步统计,M1壁画共计34幅,以米纹图案和虎形兽面图为主,占据绝对数量,余者则为单幅图像,如幔帐图、卧鹿形图、山形图、长角兽形图、火焰形图等。
  1.米纹图
  米纹图位于墓壁最上部,共21幅,表面以白色涂底,红色勾绘上下边缘,等距分布于墓室周壁,单幅成图,图像上下边缘以直线相连呈连续性展示,为装饰性图案。壁画为长方形米纹装饰图像,以红彩描绘,内部沿对角画不规整的对角线,在四个交叉区域分别点圆点红彩。图像绘画简洁、随意(图一)。
  2.虎形兽面图
  虎形兽面图位于墓壁中上部,共6幅,等距分布于各壁,系利用一托三升的斗拱绘画而成。壁画以壁柱为隔,图像整体形象以散斗作额,斗拱作面骨,耍头作鼻梁,栌斗作鼻,散斗的内侧空间绘眼,栌斗下绘兽须,勾画出一幅幅情感丰富的虎形兽面图像。虎形兽面图绘于散斗之间,其眼神绘画最富特点,刻划细致,图像以红线描绘眼框,有的以墨描眼眶轮廓,有的在眼眶一侧并绘有上扬的眼睫;以黄色圆点绘成眼球,兽眼或瞪圆或扁圆,或长条眯眼状或八字状,形态不一,表情各异,表达出或凶恶狰狞,或平和静谧,或低迷踌躇的情感世界。栌斗两侧稍下的红黄两色的两道弯曲胡须亦富特征,一般是短须内卷,长须外翻,呈现出或花瓣状或弓曲状的不同形态。(图二~图三)。
  3.卧鹿形图
  卧鹿形图分布于东北壁上部,斗拱之间,幔帐图之上,1幅。鹿形物象以红白黄三色绘成,呈侧卧式,头东尾西,头呈回首状,颈部低垂,身躯平直修长,尾部宽扁,在前脊部绘向上的双角,尖部向右侧弯曲,近似镰刀状,线条粗细不匀。身躯以下前半部点彩双排连续圆点形,以示乳头,卧鹿头部下方绘红色扁圆图像,尾部绘黄色弯曲线条,可能为后肢,漫漶不清,情况不明(图四)。
  4.山形图
  山形图绘于北壁上部,分布于东、西两个兽面图中间,1幅。山形图以红黄两色绘成,画面上部以红带勾绘陡峭山峰,内外两重,与其下再以红带勾勒弯转线条,向内弯曲与第二重山峰相连。山间点彩桔黄色圆点状图案,与山坡走势相对应,分布均匀。山峰以下图像漫漶,似动物图案(图五)。
  5.长角兽形图
  长角兽形图绘于西北壁上部,1幅,兽面形斗拱之间。画面以红色宽带为界,上部为龙形神兽,下部为连续的幔帐。长角兽形图画面脱落甚重,仅存左侧首部,头南足北,头长双角,眼珠圆瞪,头部以下绘点彩和弯转长须,整体似吐云吐雾状,神秘而抽象(图六)。
  三、壁画制作工艺及结构
  二长渠M1壁画墓葬为圆形单室结构,壁画墙体以长方形青砖砌筑和黄泥胶结而成。壁砖表面先涂抹一层较细的草泥层,其上再刷一层甚薄的白灰地仗层,壁画绘制于白灰层之上。
  因此,壁画结构从内至外依次为:支撑体,为建筑墙体,由硬质青砖券砌而成;地仗层,为细腻黄泥,由当地的沉积黄土和成,厚约0.01-0.02m,使墙面基本平滑,再上为白灰地仗层,表面绘壁画。因为墓室内壁画有利用砖雕作画的情况,所以整个壁面因位置不同地仗层厚度、形态有所不同,特别是墓壁中下的壁画泥质地仗层较厚,而中上部的斗拱、椽缘地仗层甚薄,并有不施地仗,直接绘于砖面的情况。
  四、壁画保存现状及病害
  (一)壁画保存现状
  根据考古调查,墓葬早在数年前就已被盗,且经过了不同人次的多次扰乱、破坏,墓壁壁画很多被人为用铁锹铲除。墓葬处于草坡地的中部,地势低缓,加之墓顶正中开有的硕大盗洞,雨水轻而易举地流入墓室内,造成墓壁下半部的壁画全部脱落。同时,墓葬所处的草坡地正是当地农民种植杏树、收获杏果等交通运输的必经之地,农用机械的碾压对墓葬形成了一定的威胁,壁画地仗层碎裂,稍有震动就会脱落。此外,墓室内虫蚁鸟雀等动物活动都对壁画保存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使壁画表面以及内部结构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所以了解壁画的整体现状对壁画保护至关重要。
  (二)壁画的病害
  M1壁画经过分析,现壁画病害主要计有16种,按照病害对壁画破话的程度及面积依次为:地仗脱落、颜料层脱落、裂隙、龟裂、点状脱落、酥碱、起甲、空鼓、粉化、划痕、褪色、泥渍、水渍、植物损害、动物损害、人为损害等。按照病害对文物安全及艺术价值的影响程度由高到低又分为:表面完整性变化、表面形态变化、表面颜色变化、生物损害、人为干预五大类。
  1.表面完整性变化:
  地仗脱落:地仗层脱离支撑体而掉落的现象。
  颜料层脱落:颜料层脱离底色层或地仗层的现象。
  裂隙:壁画错位、开裂的现象。
  点状脱落:底色层脱离地仗层或颜料层脱离底色层呈点状(直径不大于2mm)脱落的现象。
  粉化:壁画颜料层由于胶结材料老化,呈粉状或细颗粒状脱落的现象。
  2.表面形态变化:
  酥碱:由于可溶盐作用导致壁画地仗层产生的疏松状态。
  空鼓:地仗层局部脱离支撑体,但脱离部分的周边仍与支撑体连接的现象,包括重层壁画的上层壁画局部脱离下层壁画的现象。
  起甲:壁画的底色层、颜料层或表面涂层发生龟裂,进而呈鳞片状卷翘,分为表面涂层起甲、颜料层起甲和颜料层粘附地仗土起甲。
  水渍:因水侵蚀在壁画表面留下的痕迹。
  龟裂:壁画表面微小的网状开裂现象。
  泥渍:泥浆或泥土在壁画表面留下的痕迹。
  3.表面颜色变化:
  褪色:因自然风化等原因影响下色彩变淡后的一种物理变化现象。即壁画颜料的饱和度逐渐降低,颜色由鲜明变黯淡,由深变浅的现象。
  4.生物病害:
  动物损害:虫、鼠、蚁等动物活动对壁画造成的各种破坏。
  植物损害:植物的根系、枝条对壁画结构造成的破坏。
  5.人为干预:
  铲痕:人为的将画面用铁锹铲除,包括铲除地仗层、颜料层等。
  划痕:画面受外力刻划留下的痕迹。
  几点认识
  内蒙古中南部地区的南流黄河流域两岸,在以往的考古工作中也发现过与二长渠M1时代相去不远的古代壁画墓葬,如清水河县的山跳峁墓地、塔尔梁壁画墓,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墓葬、南园子墓葬,准格尔旗大沙塔墓地、羊山圪旦墓地、焦家圪卜墓葬。这些墓葬年代基本上都是唐末至辽初,多数为五代左右或西夏时期的。二长渠壁画墓葬在形制、结构、埋葬习俗、壁画等方面与上述墓葬保持着诸多相似因素。结合墓地南部城址及城内出土的“大观四年十一月三十日常八哥骨殖”墨书陶罐等情况,我们判断二长渠M1年应为北宋时期。
  据《续资治通鉴长篇》、《宋会要辑稿》及《宋史》等文献记载得知:丰州地方本是是河西臧才族首领王承美兴筑的边防城池。宋开宝二年(969年)归附宋王朝,宋王朝任命王承美为丰州衙内指挥使。天宝五年(972年)改授王承美为丰州刺史。庆历元年(1041年),西夏攻陷丰州。后宋嘉佑六年(1061年),宋朝趁西夏政局不稳,出兵收复了丰州。《金史·熙宗传》载,金皇统六年(1146年)正月庚寅“以边地赐夏国,”丰州又正式划入西夏版图,西夏王朝统领丰州,后西夏为蒙古汗国所灭,丰州城沦为废墟。
  以往的史料记载,准格尔地区曾属唐朝版图,唐末,准格尔地区成为了西夏的势力范围,属西夏金肃州管辖之地。然而,长期的考古工作使我们在准格尔旗地区找到了诸多的北宋文化遗存,如二长渠丰州故城、古城梁城址(保宁砦)、石同梁城址(永安砦)、城圐圙城址、任家沟城址。这些宋代文化遗存就使得上述地区没有宋文化的记载不攻自破,其二长渠墓葬遗留下的壁画形象资料更显得弥足珍贵,为进一步研究内蒙古地区的宋代历史提供了有力物证。
  墓葬壁画是丧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寺庙壁画和石窟壁画宗教精神世界的表现不同,其往往展现的是历史人物和普通民众的现实生活及时代审美,代表着最真实、最朴实的物质文化。二长渠墓葬壁画是目前内蒙古地区首次发现的宋代壁画遗存,也是保存较完整的一处,它通过与墓室砖雕艺术综合表现手法,以抽象、粗犷的艺术形式再现了宋代准格尔地区的历史风貌和
  二长渠M1壁画绘画颜色较为单一,基本采用红色或暗红色矿物颜料绘制。壁画以中间的红彩分区绘制而成,上半部保存较好,下半部脱落殆尽,图幅可辨有卧鹿形图、神兽图、山形图、火焰形图、幔帐、动物及米纹装饰等,缺少其他地区众多的人物活动图像,利用斗拱的独特造型创造性地彩绘出猛虎形物象为这一地区的首见。猛虎形图像共有5幅,与斗拱和壁柱位置吻合。壁画内容丰盈、风格稚朴、颜色艳丽,线条流畅蜿蜒,图幅神秘抽象,特别是融砖雕与绘画两种迥异艺术于一体而制成的虎形神兽物象,威严恐怖,最富特色,独具创造性、艺术性,为研究鄂尔多斯乃至内蒙古地区的宋代历史、文化、艺术及丧葬习俗等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
  参考文献:
  [1]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内蒙古清水河县山跳峁墓地[J].文物.1997(1).
  [2] 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清水河塔尔梁五代壁画墓发掘简报[J].文物.2014(1).
  [3]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古墓发掘简介[J].文物.1961(9).
  [4]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林格尔县文物管理所.和林格尔县南园子墓葬清理简报[J].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
  [5] 郑隆.准格尔旗西夏壁画墓[J].鄂尔多斯文物考古文集(第一辑),1981年.
  [6]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准格尔旗大沙塔墓地[J].鄂尔多斯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下册),远方出版社,2004年.
  [7]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准格尔旗羊山圪旦墓地[J].鄂尔多斯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下册),远方出版社,2004年.
  [8] 李逸友.内蒙古史迹从考[J].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
  [9] 刘玉印.焦家圪卜辽墓[C],准格尔旗文物志,远方出版社,1998年,P175.
  [10] 杨蕊.洛阳洞真观壁画及保存现状,本刊。
  文内插图:
  图一 米纹图
  图二 兽面图
  图三 兽面图
  图四 卧鹿形图
  图五 山形图
  图六 长角兽形图

附件

-

参观须知

一、鄂尔多斯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展览常年免费向公众开放,请观众朋友在开放时间内凭有效证件领取免费参观门票后参观。

二、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30时(周一闭馆)。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鄂尔多斯博物馆    蒙ICP备2021000797号-1     地址: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    蒙公网安备 15060302000228号   电话:0477-8390997        技术支持:内蒙古海瑞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鄂尔多斯市博物馆

   

蒙ICP备2021000797号-1

      

地址:鄂尔多斯市康巴什新区

   

电话:0477-8390997

   

 蒙公网安备 15060302000228号

      

技术支持:内蒙古海瑞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