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鄂尔多斯市文物事业发展现状与前景的思考

作者 : 王聿慧来源:     发布时间:2020-02-12 16:07

  王聿慧  鄂尔多斯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

  内容摘要:本文如数家珍地点出了鄂尔多斯悠久的历史和众多的文物,回顾了鄂尔多斯市文化遗产的保护历程,概述了鄂尔多斯市博物馆事业发展的现状,指出鄂尔多斯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鄂尔多斯优秀精神品质是文物事业大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展望了鄂尔多斯市文物事业发展的美好未来。

  关 键 词:鄂尔多斯市 文物事业 现状 前景

 

  鄂尔多斯,为蒙古语,汉语意为“众多的宫殿”。鄂尔多斯地区人类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保留下丰富多彩而又独具特色的文物古迹和文物精品。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秉承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工作的重要指示,党中央、国务院、国家文物局和各级人民政府对文物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鄂尔多斯市加大了对文物工作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近年来文物工作呈现出百花齐放、突飞猛进的态势。

  一、鄂尔多斯悠久的历史和众多的文物

  文物见证了鄂尔多斯发展的历史脉络和精彩瞬间,是祖先留给鄂尔多斯不可再生的历史印记和宝贵财富。距今14-7万年,鄂尔多斯地区最早的古人类——河套人就生活在萨拉乌苏河畔。2010年新发现的乌兰木伦遗址,是鄂尔多斯新世纪史前文化的重大发现,荣获 “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进入新石器时代,寨子圪旦遗址、朱开沟遗址是本地区古文化、古城、古国的重要发展中心,成为以鼎、鬲为主要特征的中华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秦代直道的修筑和唐代参天可汗道的通畅,将南面政治中心关中地区和北方边塞漠北草原连接起来的鄂尔多斯高原,成为交通要道和战略要地,成为汉唐时期草原丝绸之路上的重要纽带和融合中心。明清时期,蒙古鄂尔多斯部入居河套,鄂尔多斯高原成为蒙古族的聚居地和成吉思汗陵的祭祀地,从此促进了游牧文化、草原文化、蒙元文化、成吉思汗文化作为鄂尔多斯文化的基础和特色的形成。近代以来,鄂尔多斯地区抗垦的独贵龙运动风起云涌。20世纪30年代,由于邻近革命圣地延安,鄂尔多斯高原蒙汉人民最早接受了革命思想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成为我国民族团结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最早试验田,延安民族学院城川旧址等红色文化遗址等都是历史的见证。

  目前,鄂尔多斯境内共发现不可移动文物点1000多处,拥有萨拉乌苏遗址、朱开沟遗址、战国秦长城、天下第一路——秦直道遗址、草原敦煌——阿尔寨石窟、成吉思汗陵等14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伊金霍洛旗郡王府、准格尔旗城壕城址、杭锦旗扎尔庙古城、乌审召等65处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市国有馆藏文物有5.2万多件(套),民间藏品达260余万件(套)。

  二、鄂尔多斯市文化遗产保护的历程

  从1922年法国人发现河套人的第一次考古活动,到1928年中国第一部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报告《中国旧石器时代》问世,点燃了鄂尔多斯考古事业的星星之火。从1963 年第一个文物事业管理机构——伊克昭盟文物工作站的建立,到鹰形匈奴金冠和秦直道、朱开沟遗址的发现,文物事业开始艰难起步。从1981年《鄂尔多斯文物考古文集》的出版,第一个古代史通史陈列——鄂尔多斯文物陈列的完成(图1),到鄂尔多斯博物馆的成立,“二普”的完成,文物工作进入百花齐放的新阶段。从2007年全国长城资源调查,到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和全市寺院、敖包调查的进行,文物考古事业开始乘风破浪。2012年,鄂尔多斯博物馆、青铜器博物馆、革命历史博物馆、考古研究院的成立,开启了鄂尔多斯文物事业的新纪元。一代代考古人、文博人用激情和汗水推动了一次次考古新发现的诞生,鄂尔多斯的文化遗产事业也因此蒸蒸日上、连创佳绩。改革开放以来,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重大突破和飞跃表现在鄂尔多斯市积极开展和完成的四次全国性的文物普查工作上。

      

  (一)伊克昭盟文物普查(图2)

  1982秋,为时八年的伊克昭盟文物普查工作,正式开始。这项工作是为了贯彻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工作的部署而开展的,也是鄂尔多斯历史上的首次文物普查工作。工作人员由伊克昭盟文物工作站全部业务人员和旗(区)文管所的业务骨干组成。普查队员们克服自然条件恶劣,生活条件艰苦,缺乏交通工具等重重困难,风餐露宿、跋山涉水,足迹遍布鄂尔多斯全境的8.7万平方公里土地。共发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类别的古文化遗址1000余处,采集、征集文物及各类标本数万件。通过这次文物普查,基本摸清了全盟境内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物分布情况,初步建立起了本地区不间断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

  (二)全国长城资源调查

  按照全国长城资源调查工作的总体部署,2007-2010年,在市文化局领导下,由鄂尔多斯长城调查队开展了战国秦、秦代、隋代、宋代长城的调查工作。通过全面、详细的调查,摸清了我市历代长城的走向、长度和保存状况,获取了完整的测量、文字、照片、录像和GPS数据资料,准确掌握了全市长城资源的现状。调查期间新发现了内蒙古唯一的隋长城和北宋烽燧线。目前,普查报告《内蒙古长城资源调查报告?明长城卷》、《内蒙古长城资源调查报告?鄂尔多斯-乌海卷》已出版发行。

      

  (三)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图3)

  2007年,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全面启动,我市成立了市“三普”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了《普查工作方案及实施细则》,对全市文物普查工作从人员组成、内容、范围、步骤、数据和资料管理、宣传、总结表彰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各旗(区)成立了普查工作领导小组,落实普查经费,组建普查队伍,制定工作方案。“三普”工作开展以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在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三普”工作中,全市8个旗(区)均成立了文物普查队,全市参与实地调查工作的一线普查队员共计56名,共调查不可移动文物遗址点1000多处。

      

  (四)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

  2012-2016年,在市政府领导下,我市各级文物部门开展并完成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本次普查共调查、收录了35家我市各级国有文物收藏单位的文物藏品,登记文物共计39931件/套。通过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掌握了全市各国有收藏单位的馆藏文物收藏数量,获得了第一手详细资料,摸清了全市可移动文物的家底和分布情况。(图4)

  三、鄂尔多斯市博物馆事业的迅猛发展

  1983年1月,鄂尔多斯博物馆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鄂尔多斯地区的博物馆事业正式起步。1989年10月,整体洋溢着浓郁民族文化气息的鄂尔多斯历史上首座博物馆竣工,并正式向社会开放。进入21世纪,鄂尔多斯地区博物馆事业进入百花争艳的新时代,一批特色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各旗(区)文物保护管理所也均有自己独立的展示阵地,拥有一定的藏品,在收藏、展示等功能方面,许多已经具备了向综合性博物馆转型的条件。

  为全面推进鄂尔多斯地区博物馆事业的有序发展,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在2000年底出台了《鄂尔多斯市博物馆事业发展现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指出:按照建设更具实力、充满活力、富有能力、文明和谐的现代鄂尔多斯战略目标,遵循博物馆事业发展的自身规律,坚持以政府为主导,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坚持把效益放在首位,为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优质文化服务,实现社会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大投入,因地制宜,分步实施,整合资源,盘活现有博物馆、纪念馆,优化新增博物馆。全面提升鄂尔多斯市博物馆整体工作水平,推动博物馆事业全面发展,为鄂尔多斯文化大市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十二五”期间,鄂尔多斯市投入巨资,在对现有博物馆进行全面完善、充实、提升的同时,新建一大批各具特色的博物馆,使鄂尔多斯市博物馆的总数达到25座以上。鄂尔多斯地区博物馆事业齐头并进、多元发展的格局已经形成,如同它的整体社会经济一样,已经跨入全面飞速发展的新时代,正在向平均每四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奋斗目标大步迈进。

  以鄂尔多斯博物馆、鄂尔多斯青铜器博物馆为核心,各旗区博物馆为重要组成部分,多家民营博物馆为补充的鄂尔多斯市博物馆体系已经初具规模。2012年5月18日,鄂尔多斯博物馆新馆隆重开馆,2017年跻身国家一级博物馆行列。2015年,鄂尔多斯青铜器博物馆新馆建成开馆,跻身国家二级博物馆行列。当前,全市备案登记的博物馆(纪念馆)共有28座,其中国有博物馆21座、非国有博物馆7座。鄂尔多斯革命历史博物馆、内蒙古沙漠博物馆、准格尔旗博物馆、延安民族学院城川纪念馆、乌审旗博物馆、鄂托克旗查布恐龙博物馆、延安民族学院城川纪念馆、蒙古秘史博物馆等国有博物馆相继建成;泰发祥博物馆、马文化博物馆、日兴红色文化博物馆、雍贵艺术博物馆等非国有博物馆蓬勃兴起,初步形成了国有博物馆为主体、非国有博物馆为补充的综合馆、艺术馆、专业馆齐头并进的博物馆体系。

  四、未来鄂尔多斯市文物事业大发展的坚实基础

  由于鄂尔多斯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鄂尔多斯文博人的兢兢业业,在鄂尔多斯市委、政府、宣传部、市文化和旅游局的坚强领导下,可以预见,鄂尔多斯市文物事业发展的未来将更加辉煌和美好。

  (一)鄂尔多斯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鄂尔多斯市总面积8.7万平方公里,全市常住人口160多万。鄂尔多斯市是内蒙古的新兴经济城市,是国家重要的清洁能源输出基地、现代煤化工基地, 是国家规划的呼包银榆经济区和呼包鄂榆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呼包鄂城市群“金三角”的中心城市之一。拥有“扬(羊绒、羊毛)眉(煤炭)吐(稀土、高岭土)气(天然气)”等丰富的资源;经济、社会发展迅猛,这里有世界最大的羊绒制品加工基地,有世界级的大型现代化露天煤矿和整装天然气田,“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已被载入联合国宣言向世界推广。全市主要经济指标连续多年保持内蒙古自治区首位,稳居全国中西部城市前列。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富集的自然资源、独特的区位优势、优越的生态环境、强劲的经济实力为鄂尔多斯市文化、文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鄂尔多斯优秀精神品质

  鄂尔多斯文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原因很多,主要有牵挂和研究鄂尔多斯历史文物的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长期关注;本地专家对鄂尔多斯的热爱,对鄂尔多斯历史的烂熟于心,以及他们不辞劳苦、勇于奉献、敢为人先、潜心研究的精神;本地居民的热情好客、积极配合、放眼开放和对科技的崇敬向往;本地政府在政策上、物质上、精神上的大力支持等等。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白玉刚部长指出:鄂尔多斯人拥有“开放包容、诚信友善、不屈不挠、拼搏创新、艰苦奋斗、不断进取”的鄂尔多斯优秀精神品质。这些“鄂尔多斯精神品质”,已经深入到鄂尔多斯广袤的地域和鄂尔多斯人的骨髓,这些精神品质不仅是鄂尔多斯人创立鄂尔多斯模式、创新创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这种精神也是鄂尔多斯文物事业不断前行、乘风破浪的发动机和推进器。

  《鄂尔多斯市“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健全完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体系。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强新时期的文物工作。完成鄂尔多斯市不可移动文物“四有”档案,将“四有”档案建设工作纳入地方文物工作年度考核内容。开展文物资源普查、文物征集、文物研究等工作,加强文物行政执法力度和文物安全制度建设,处理好文物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提高文物保护事业的持续发展能力。积极组织推荐申报全国、全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第三批鄂尔多斯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力发展文博创意产业。深入挖掘文物资源的价值内涵和文化元素,更加注重实用性,更多体现生活气息,延伸文博衍生产品链条,进一步拓展产业发展空间,进一步调动博物馆利用馆藏资源开发创意产品的积极性。支持和引导企事业单位通过市场方式让文物活起来,丰富各族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青少年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强长城保护工作,落实《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自治区境内长城保护工作的意见》,出台鄂尔多斯贯彻意见,编制《鄂尔多斯市长城保护规划》。启动长城三维数据库建设工程,采用现代化的数字技术和影像采集技术保护长城。加强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工作,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部完成保护规划编制工作,积极申报安防消防防雷工程。重点完成全国、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抢救性文物保护项目。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当前,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发挥文物资源优势,提高综合利用水平,让博物馆丰富的馆藏文物“活起来”,推动优秀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当前的重大课题。鄂尔多斯市文化和旅游局赵子义局长提出“打造‘博物馆之城’”。博物馆是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也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鄂尔多斯将以“博物馆之城”建设为新起点,开启鄂尔多斯市博物馆事业新征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鄂尔多斯市各级领导,文化、文物部门,以及文物、博物馆工作者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和嘱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将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鄂尔多斯市的文物事业推向更高的发展水平,更好地为鄂尔多斯人民服务!

  当前及今后,鄂尔多斯市的文化遗产事业已经步入了文物、考古、博物馆工作齐头并进,文博工作人才济济,文物单位硬件充沛,文物收藏逐年大量增加,文物修复保护水平大幅提高,信息化数字化建设突飞猛进,宣传教育活动轰轰烈烈,文物研究专业深入,展览陈列层出不穷,考古发现不断涌现,文创产业发展强劲,对外交流频繁广泛的全面繁荣局面,一个催人奋进、阔步向前的鄂尔多斯文化遗产事业将会有更加美好灿烂的前景!

  

附件

-

参观须知

一、鄂尔多斯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展览常年免费向公众开放,请观众朋友在开放时间内凭有效证件领取免费参观门票后参观。

二、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30时(周一闭馆)。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鄂尔多斯博物馆    蒙ICP备2021000797号-1     地址: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    蒙公网安备 15060302000228号   电话:0477-8390997        技术支持:内蒙古海瑞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鄂尔多斯市博物馆

   

蒙ICP备2021000797号-1

      

地址:鄂尔多斯市康巴什新区

   

电话:0477-8390997

   

 蒙公网安备 15060302000228号

      

技术支持:内蒙古海瑞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