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博物馆是文化范畴中的一小部分,假设它是一个“舞者”,那么它应该有“舞种”,“舞美”,“舞姿”,“舞德”。换句话说,作为一个好的博物馆,馆藏文物的数量和质量的提升,展览效果的把握和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再现及博物馆互动工作的完善是非常重要的,只要具备这些条件,才能让一个无声的,静态的物体“活”起来,让博物馆展览活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心中。
【关 键 词】博物馆 “舞种” “舞美” “舞姿” “舞德”
【Abstract】Museum is one small part of culture domain. Suppose it as “dancer,” it should have “genre,” “ascetics,” “dancing poses,” and “ethics.” In other words, as for a good museum, it is vitally important to improve both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cultural relics, optimize the outcomes of exhibition, and foster the recre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interactive works within the museum. Only with these conditions, can we revive lifeless objects and let museum exhibition truly have an influence on people.
经济发展的灵魂是文化,文化发展的基础是经济,同时文化又指引并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方向,也是一个民族身份的重要标示。
那么文化到底是什么呢?对于这个概念国内外诸多专家都有着不同的定义,文化的范畴很广,从广义上来说,文化是人类所有活动和生产出来的精神和物质的产物。但又因为科学分类,职业等的不同,其定义也有所差异,不论在哪个社会阶段,哪个领域都会因人的性别、性格、年龄、职业、地域等的不同,也会形成不同的文化圈。所以文化还具备了民族性、阶级性、地域性和时代性等诸多特点。本文讲述文化概念只是抛砖引玉,从广泛的文化范畴中寻找作为文化载体之一的场所—博物馆,看看它在文化发展中究竟起着什么作用,处于一个什么地位?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老百姓眼里的博物馆就是一个展示文物及介绍文物的场所,而当今的博物馆不仅仅是,也不应该只有收藏和展示文物的功能,而应该是以实物为基,文字为辅的直观而动态的历史文化的再现场所,它肩负着社会教育宣传的任务,同时也在不改变历史真实性的前提下改变着宣教的方式和意义。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形式也变得多元化了,随着物质的不断充实,精神空虚显得更为明显,所以具备娱乐,学习双重功能的活动场所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和喜爱。事物只有在不断地创新中才能得到发展,传统的东西如果只有原地踏步,久而久之肯定会被社会淘汰,只有赋予它新的生命力才有继续发展下去的空间和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保护工作方面多次强调并做出了重要的指示和批示,其中就有一条是“让文物活起来”,那么如何才能让博物馆静态的藏品舞起来,是当前博物馆所面临的挑战。我们希望它是一个舞者,那么它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好呢?
一、藏品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博物馆的“舞种”
我们知道博物馆是一个以物为主,以文为辅的征集、收藏、展览为一体的场所,馆藏文物数量的多少,质量的好坏决定着博物馆展览的档次和规格。
近年来,人们对文物的了解和认识不断地提升,人们对文物的收藏热不断高涨,市面上的高质量文物数量也随之越来越少,这导致博物馆藏品的征集显得很严峻,一些好的,高端的文物因为价格等各方面的原因,天价文物征集不回来,低价的、没有太大展示意义的文物又不愿收,这也就导致“高不成,低不愿”的局面,最后征集回来的可能只是一些低端的,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用具等近现代文物,所以在这个基础上搞起来的展览规格和档次也就可想而知了。每个博物馆的藏品中有级别,高规格的文物也不多,能有那么几件镇馆之宝级别的藏品就已经很不错了。所以我们一定要把展品最美的姿态展现出来,这对于展览档次的提升有很好的辅助作用,虽然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但是如果想让瓜结得又大又甜又好看,那需要不停地施肥、除草、浇水等一系列的辛勤劳动,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博物馆陈列也一样,在有限的条件下,要想达到一个预期的美好效果就得从不同的角度,用各种手段来美化它,让它以最美的状态展现出来,这样会让该展品显得更有魅力和说服力。
二、展览效果决定博物馆的“舞美”(图1)
博物馆每一件藏品背后都可能有一个或多个美丽动人的故事,它可能承载着不同年代,不一样的文化信息,那么如何才能让一些枯燥的文字故事活灵活现在人们面前是博物馆工作关键的一点。局限于传统的框架,固定的空间,只有文物时代、名称、出土地点的展览模式和方法已经远远满足不了现如今人民群众的要求,应该扩展更广阔的领域,让它更有亲和力,更贴近观众的生活。
鄂尔多斯青铜器博物馆
在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展览应该在传统手段的基础上,使用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将静态的文物从多维的角度,通过场景仿真技术很逼真,很直观地去展示给观众。这就是目前社会很热门的数字博物馆,也是近几年各大博物馆正在大力推行的展示文物的手段之一。它主要是采用触摸屏技术和AR增强现实技术,从任意角度放大和旋转,既能欣赏文物细节,也能与文物近距离的接触。假如,我们要展示鄂尔多斯革命人物-席尼喇嘛戴过的一顶棉帽,这时我们除了要把它的名称,具体年代和征集来源标清以外,还可以让它不停地旋转,使得人们能从360度的角度观察,也可以用更先进的手段,多维地观赏到它。比如:帽子的材质,它可能是鄂尔多斯本土的羊毛和羊皮,那么皮子又涉及到熟皮的方法和过程;穿戴的讲究,它只有普通的保暖作用,还是盛大宴会时使用?怎么缝制?更或许还涉及到我们意想不到的其他相关信息?以上提到的诸多信息,说明我们需要展示的文物它不仅仅是一个单调的,独立的展品,而是承载着诸多历史文化和生活信息的一个复合体。我们也许没必要解释得这么细,但是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告诉有需要的观众或研究人员,这是很有必要的。假如我们把这些相关的信息都录入电子信息库,这对于一个专门研究的人来说是福音,更是提供了研究相关历史的第一手资料。我们也可以将它以视频,音频或文字的形式播放,展示,也可以在允许的范围内发布在网上博物馆,让更多想了解这方面知识的人受益。当然,现在好多博物馆都会给每一件或重要的展品贴一个二维码,以便观众通过手机扫码,了解到展品的来历,特点等详细信息,本人认为这些都是让文物“活起来”的方法。
全世界有几万个博物馆,其中有一半是改建于旧馆舍。而鄂尔多斯革命历史博物馆就属于这种情况。它始建于1954年,是伊克昭盟行政公署办公大楼(原),现在是内蒙古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属于承载60多年鄂尔多斯历史文化的硕大文物,也可以说是鄂尔多斯革命历史博物馆镇馆之宝,既是文物的使用单位,又是文物保单位。试想一下,我们在这个建筑建成的全过程及建筑风貌,建筑所涉及到的图案及其寓意,来源等信息明确的情况下,通过拼图或其他方式,以现场出产品的形式,作为一种纪念品将这个文化产品出售,这对于观众来说,又能收藏,又可以了解历史文化,这岂不是两全其美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这如同一个小孩儿亲手制作出一个自己喜欢的陶罐后的乐趣是一样,无论好坏都是自己亲手制作的产品,所以很乐意,同时又很有意义。难道如此一来,你不会觉得这个硕大的文物会显得更完美,更具吸引力,人们也会更加珍惜和爱护它吗?我认为,这就是将固定的,静态的文物以动态的,直观的形式展示出来的效果。当然,静态变动态的全部过程也会涉及到文化产业的保护传承问题,也是国家目前很重视的文化产业形式之一。
三、文化产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博物馆的“舞姿”
大多情况下,我们在博物馆看到的基本上是静态的文物,但是你有没有注意到它相关的故事?你知道《森吉德玛》文华表演奖奖牌这个藏品的背景故事吗?1985年版的《森吉德玛》在1993年获文化部第三届文华表演奖,2015年新编的大型舞剧《森吉德玛》,在保持了旧版主体故事的基础上,运用新科技,灯光,舞美,在动作技术和视角艺术上进行了创新。它的整个过程涉及到爱情,婚宴,生活服饰,见面礼节,民间乐器(马头琴、四胡、扬琴等)及西方管弦乐,民歌(敬酒歌、送亲歌、查玛歌、)等诸多文化信息。它被称之为“中国的朱丽叶,草原上的祝英台”。我们只有了解这些相关信息才能更深刻,全面地了解“婚礼”,了解服饰及饰品,挂件的使用方法和寓意,甚至也能了解到蒙古民族更多相关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我想只有说清这一切,才算是对这个奖牌最完美的诠释。
当然,文化产业都应该有地域特色和纪念意义,如同《狼图腾》电影,它引伸出来的“狼图腾”T恤,狼牙工艺品,因为很有纪念意义所以很受人们的喜爱,很畅销。这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有着很客观的拓展空间,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繁荣社会文化的重要途径,是新的增长点,也必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因为它既有文化价值,也有经济价值。但是我们不能一味地去追求其经济价值而忽略其文化价值,这很关键。
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我们可以看看活态博物馆,假设它是一个游牧文化活态博物馆,那么它可能会以一个民族文化为主题,专题性地收藏和活态化地展示民族民俗文化,将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结合起来,全方位直观地展示、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我们在这种博物馆也许能看到骑马、摔跤、射箭和现场宰羊,剥皮,清洗杂碎,全羊的摆放方法和对于很早以前来说很普遍的民族习俗。但是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这些讲究变得越来越淡,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尤其是孩子们来说,这已经是很稀罕的事情。所以通过活态博物馆展示,我们可以进一步地让人民群众了解到更多婚丧嫁娶等民俗风情。
历史发展告诉我们,昌盛的文化终将成为推动经济飞速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条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能使“静态”变“活”,可以让文物以最美的姿态“舞动起来”。
四、取长补短是一种美德,也是“舞德”(图2)
当今,我国在国际上,无论是经济实力也好,知名度也罢,可以说是到了一个空前的发展阶段,凡事都可以通过高科技手段来进行,当然我们在运用高科技手段的同时也需要传统的保护修复。博物馆是一个公益性的服务窗口,应该从封闭式逐渐走向半开放或开放性模式转换,虽说国民对于这样的情况一时半会儿会有些不习惯,必定会出现“不听话”的现象,他们可能会伸出 “破坏之手”,但是凡事都需要一个进步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适应和接受的过程,也是必然的发展过程,而数字博物馆正好可以解决这一难题。
鄂尔多斯革命历史博物馆
博物馆是一个可以沟通和讨论的平台。2018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超级连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Hyperconnected museums: New approaches, new publics),它不只是一个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和口号,而且需要我们将它变成现实。那么我们有没有这样的平台提供给观众去实践,去互动?这也是今后我们需要进一步改善和思考的问题。虽然,部分博物馆近几年在博物馆日下了很大的功夫与观众互动,邀请小小讲解员做讲解,制作馆徽标志月饼,现场进行考古发掘(玩具)与模拟恐龙的互动,但是要想做到主题中提到的“可持续发展”,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5.18国际博物馆日”这一天,而应该处于一个持续发展的状态。当然,现在众多博物馆的微信公众平台也是我们全面了解博物馆及当地文化的重要途径。博物馆是一个开放、包容、文化多元的交流平台,是人们相识、交汇、联系的地点。新媒体时代 ,博物馆要以创新、活跃的方式吸引更多人民群众的关注。展览也要引进来或送出去,国内的两个地区或两个国家之间的博物馆也可以相互引进特色展览。2018年8月27日—2018年10月21鄂尔多斯博物馆引进湖北省随州市华夏博物馆《吉金礼文明-古代青铜器专题文化展》,这让鄂尔多斯市当地老百姓在家门口观看和了解到了异地风情和文化习俗。
当然,博物馆也可以在允许的情况下,通过旅游业成为旅游景点,可以成为研究部门的研究对象,也可以自己研究自己的文物及相关历史文化,尤其是遗址博物馆,更是有完整的,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专家认为,位于鄂尔多斯康巴什新区乌兰木伦景观河北岸的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乌兰木伦遗址,在我国相当稀少,所以说有很大的发掘和研究意义。以上就是本人关于对博物馆文物如何才能活起来的浅薄之见,望读者朋友们能给予宝贵的建议并批评指正。
参考书目:
1.《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 博物馆》,1993年,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2. 王宏均:《中国博物馆学基础》,2000 年,上海古籍出版社 。
3. 蔡琴:《博物馆学新视域》,2003年, 浙江人民出版社 。
4. 徐湖平:《陈列艺术》,2003年 ,东南文化出版社 。
作者:
1.乌兰花 鄂尔多斯革命历史博物馆
2.张旭梅 鄂托克前旗文物保护管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