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格尔旗西口文化古村落、古民居调查简报

作者 : 高兴超 窦志斌来源:鄂尔多斯博物馆     发布时间:2019-05-17 08:04

 

鄂尔多斯博物馆,鄂尔多斯,017000

内容提要:

    鄂尔多斯东南部的准格尔旗是深受中原文化影响的“前沿阵地”。这里除浓厚的蒙古族文化外,还保存有强烈的中原文化。龙口镇是晋陕两地进入鄂尔多斯蒙古牧地的重要一站,也是走西口文化中的重要古渡口。目前,这里仍保存较多的清代—民国时期的古老村落和古老建筑,它们是探寻和研究那个特殊时期走西口文化的珍贵实物,也是研究中原文化与蒙古游牧文化碰撞、交融的无声证据。限于种种原因,这些古老的村落、民居建筑正在加快消失,如何保护好、记录好这些弥足珍贵的不可移动文化遗产,是我们每个人长期而不懈的责任。

关键词:

    龙口镇 古村落 民居建筑 西口文化

    Abstract: Southeastern Ordos Jungar County is influenced by the culture of the Central Plains as a" front line." In addition to a strong Mongolian culture here, but also the preservation of a strong Central Plains cultural relics. Longkou town is an important station of Shanxi, Shanxi, two to enter the Ordos Mongolian pasture, but also an important cultural Moving Westward old ferry. At present,there is still more to save the Qing Dynasty - the old village and the old buildin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y are precious objects that explore and study the special period go Xi kou culture, but also the study of the Central Plains culture collide with the Mongolian nomadic culture, a blend of silent evidence. Limited for various reasons, these old villages,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is accelerating the disappearance of how to protect the good, good record these precious immovable cultural heritage, each of us is long-term and unremitting responsibility.

    Key Word: Long Kou Town; The old village; Old residential building; Xikou culture 

    鄂尔多斯,黄河环抱,地貌多样,独特的地理域位孕育了鄂尔多斯异彩独燃而又丰富交融的文化面貌。东部的山地丘陵区以浓郁的三晋文化为特点,南部的沙地丘陵区将草原游牧和陕北文化紧紧结合,西部的草原荒漠区以较为完整的传统草原游牧文化为主,北部黄河冲积区则将肥沃的黄河文化发挥传承。

建筑是人类实践活动之一,也是古老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鄂尔多斯地区的建筑文化与当地的民族文化牢牢相关、相辅相成,具有汉、蒙、藏等不同民族文化交融的突出特点。鄂尔多斯东部地区作为民族文化碰撞、融合最为激烈的“前沿阵地”,建筑文化上也形成了具有典型中原文化和陕北、蒙古文化相结合的建筑形式,那里是鄂尔多斯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清代古村落、古建筑地区。

    为保护、传承好这些日近消失的古老建筑,2016年3月,鄂尔多斯博物馆组织专家对准格尔旗境内保存较好的清代古村落和古民居建筑两个地点进行了初步调查,获得了一批重要资料。现将调查资料整理成文,以求证于众。

一 地理位置

    考察的清代村落、民居建筑均位于准格尔旗龙口镇境内。准格尔旗位于鄂尔多斯市东部,毛乌素沙漠东南端,居鄂尔多斯高原东侧斜坡上。地理坐标位于北纬39°16′~40°20′,东经110°05′~110°27′,总面积7692平方公里。北、东、南三面为黄河环绕,过境长度197公里。旗府薛家湾距省府呼和浩特市114公里、包头市180公里、鄂尔多斯市府康巴什新区128公里[1]。

    龙口镇位于准格尔旗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9°21′39″~39°42′,东经110°03′~111°27′45″,面积706平方公里,辖22个村、1个社区。共考察有两个地点。第一地点为榆树湾古村落,位于南流黄河的二级阶地,背山面水。村中古庙的GPS坐标为北纬39°25′37.86″,东经111°15′59.42″,海拔864米。现行政区划属龙口镇龙口社区榆树湾社,南距准格尔旗政府薛家湾镇49公里,东南距龙口镇5.3公里。第二地点为龙关焉古民居,位于黄土丘陵的腹地。西北距第一地点9.4公里,GPS坐标为北纬39°30′05.75″,东经111°12′53.76″,海拔1196米。现行政区划属龙口镇公盖梁村龙关焉社(图一、二)。

 

    二 人文情况及保存现状

    (一)第一地点:

    第一地点所在的龙口镇龙口社区位于龙口镇东南部,辖区面积10.5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1010亩,人均占有耕地0.8亩。社区下设榆树湾、刘家圪梁、前沟子、油棚拐等四个生产社,以及一居委、二居委、三居委、四居委和八居委等五个居委,现有村民2206户,3888人。

榆树湾村为延续至今的古村落,现存清代民居建筑数十座。古村依山而建,坐北朝南,面临黄河。老房屋多修建在山前南坡上,鳞次成排,相互错落,而现代的房屋则修于坡下,紧邻黄河、公路和新建社区。由于村中房屋破败、道路狭窄,造成生活上极大不便,并且土石结构的房屋存在的潜在危险加之经济上的压力,原有居民都纷纷搬出,或搬入城区,或另辟新居。另外一条正在修建的准朔铁路线路建设,正好从这些古村中拦腰而过,这也迫使他们不得不搬离古宅。所以,这些房屋变得破败不堪,杂草丛生,有的已成残垣断壁。在距离铁路基桩稍近的房屋绝大多数已被拆毁不存。

图三 榆树湾古村落远景

    初步调查有清代古庙建筑1座,民居4处,油坊遗址1座。依建筑形式的不同,我们暂将其分为:A型,石砌窑洞式建筑;B型,砖木四合院式建筑;C型,石砌泥墙式建筑。

A型石砌窑洞式建筑最为多见,一般是普通百姓的居所。由于没有天然的深厚黄土,这些房屋全部用石头砌筑成窑洞式结构,形成石砌券顶房间。房屋,平顶,连体式布局,开间众多,有的多达十余间,上部用短窄条石铺砌形成短房檐,屋顶中部一侧竖烟囱。为保持房屋美观在正面以较大条石砌筑平整外壁,侧墙则以较为凌乱的方石砌筑。房洞正面修短墙,高约1米,短墙之上装雕花或菱格门窗,并在一侧设单开木门。房内面积甚小,结构简单,在短墙内铺筑火炕,火炕里侧筑炉火一灶,四周则摆柜、桌等杂件。除炕厢处刷颜色漆外,余皆刷白.

    B型砖木四合院式建筑数目较少,一般是富裕人家或庙宇建筑所在。这类建筑完全不同于窑洞式结构,为中原汉式建筑。正房居北,两侧厢房,南面倒座房。木柱砖墙。正房为硬山式抬梁结构[3],正脊上装饰精美的祥瑞砖雕,以花草为主,垂脊高耸,也面饰祥瑞砖雕,并在檐端装吻兽,侧面山墙外装饰一处硕大的砖雕,引人注目,外廓呈树叶形,内部正中为一朵盛开的牡丹,周围则缠绕多条枝叶。前檐为两重式,檐椽圆钝,飞檐方体。檐檩下抬兽首形檐垫板,兽首形态各异,雕琢精致。整个建筑除保留有精美的砖雕外,在檩枋椽柱、门窗登出还精刻木雕,并绘多彩祥瑞图案。窗棂有花瓣形、卍字形,方格形等不同形式,做工精湛,设计考究。厢房与倒座房结构相同,为平顶房,均面开三间,内部承柱,外包青砖。由于没人居住、打理,院内疯长杂草丛树,房屋也破损不堪,形成开裂,起皮、掉瓦等现象(图五~图一五)。

    C型石砌泥墙建筑数目较多,为时代稍晚的民居建筑。这类建筑结构简单,形式单一,平顶,长檐,开间较小,并一改券顶式房洞,变为方形开洞。房屋石筑墙体,外涂黄泥。这类房屋用材简单,易于破坏,所以破毁更甚,基本已成残垣、废址。

    (二)第二地点

    第二地点属准格尔旗龙口镇公盖梁村龙关焉社。公盖梁村位于龙口镇北部,辖区面积33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8250亩,人均占有耕地3亩。下设包括苗家梁社、程家圪塄社、龙关焉社、小井子社、红泥圪梁社等在内的21个农业合作社,现有村民共有945户,2750人。

第二地点为较为偏僻的高原腹地,现共有5座清代至民国民居,1座古庙。依建筑形式的不同,我们也将其分为:A型,黄土窑洞式建筑;B型,砖木四合院式建筑。

A型黄土窑洞式建筑,4座,是利用深厚的黄土堆积掏筑房间,但又不完全同于陕北地区窑洞式房屋。这类房屋已在黄土窑洞结构的基础上有所改进,在窑洞房间的外壁砌石头基础,上再砌青砖,外伸米许,上筑交错甚短房檐,有的在东、西两侧还建有厢房、倒座房等附属建筑,或筑黄土围墙,或砖砌围墙围起整个院落,并在东南侧设大门,装饰华丽雕件。有的在正房院内一侧另设一门,与里侧的院落连接形成一体。正房的开间与榆树湾村的房屋结构相同,都是开数间房屋的连体结构,但不同是的是,这里的窑洞房间正面有的砌两堵墙墩,其上设窗棂,中间对开门扇,有的是筑过半短墙,其侧设对开门扇。

    B型砖木四合院式建筑,与榆树湾村这类建筑基本相同。龙关焉共发现这类建筑2处,一为龙关焉古庙,一处为民居。龙关焉古庙亦为抬梁式硬山结构,外墙正面设门,但东、西两处建筑已不存,改成了现代建筑。另一处四合式的民居较为典型,为汉式平房,正房三间,外以檐柱支撑,上有斗拱承檐,下有檐廊,两侧设耳房各一。东、西厢房和南侧倒座房也为汉式平房,均面开三间,券顶结构。屋顶为青砖平铺屋面,在正房和、西厢房两处高筑前檐,表面装饰精美的祥瑞花草、吻兽等砖雕构件。院落正中设方形花坛一处。大门设在东南方向,并通过月亮门进入主院。大门为硬山式抬梁结构,对开木门,正脊、垂脊均装饰精美砖雕,其下的梁椽等处又精雕木花。院落外紧邻东、北两侧另建土坯杂房两处,放置农具、厨具等闲置杂物,其中北侧房内安置石碾一处,应为加工农作物的场所。

    三 历史价值

    准格尔旗现存的这几处清代至民国时期古村落是目前鄂尔多斯境内为数不多、保存完整的几处清代民居建筑。这些古老的建筑代表着鄂尔多斯地区明清时期居民的社会形态和建筑样式,更代表着北方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文化、晋陕文化广泛的交流与融合。这些保存完整的清代民居建筑是特殊时期“西口文化”、“黄河文化”有力的历史见证,是追寻和探索清代到民国时期这一地区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社会变迁、建筑科学、建筑艺术等仅存的珍贵实物资料。

    1.        建筑形式

    地处鄂尔多斯东南部黄河边缘的榆树湾古村和龙关焉古民居建筑结构多样,既有典型的中原汉式四合院,又有晋陕地区独具特色的窑洞式居住形式,具有浓郁的汉蒙交融性和创造性。在这里,我们看到当时的人们并没有完全按照晋陕地区的窑洞式建筑文化传统,而是因地制宜,利用现有的自然条件,改进性的用石头砌筑呈窑洞房屋,或者在黄土中掏洞筑房的基础上修建砖木附属建筑。这里的四合院式院落也开创性地以窑洞代替四合院的正房,两侧也以窑洞建筑厢房等,形成有别于中原式的四合院居住形态。据此而言,这一地区的建筑形式具有弥足珍贵的历史意义,对研究黄河两岸的多元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房屋装饰有精美的砖雕、木雕是这一时期建筑形式的典型特征。这一地区也不例外。这些精美绝伦的砖木雕制工艺,不仅数量丰富,而且造型精致,设计讲究,代表了高超的建筑技艺。砖雕以浮雕、镂雕等技法,雕筑有牡丹纹、莲花纹、枝叶纹、神兽等花草祥瑞和珍禽瑞兽等图案。木雕技艺也精巧绝伦,主体图案有花瓣形、菱格形,海波形等。另外,在檩、枋、椽等各部还绘画有精美的彩色图案,堪称惊艳。石雕图案多见于门、廊等处的基础部位,采用多面浮雕工艺,雕刻出盛开的牡丹图案。这些精美的砖、木、石雕与鄂尔多斯仅存的另一处清代王府建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甚至有些砖雕形式与王府完全相同。王府现位于伊金霍勒旗阿勒腾席热镇,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是清代郡王旗札萨克办公的王府,堪称鄂尔多斯雕刻艺术的博物馆[4]。另外,王府四合院式的建筑布局与榆树湾和龙关焉古民居也基本一致,只不过作为普通民居与王府相比稍显简单罢了。

从建筑的社会意义来看,我们注意到,这两个地点处全部用石材砌筑房屋外,还存在有土木形式的硬山式抬梁结构建筑。初步分析可以看到,村落中的庙宇、公共性的建筑(如戏台)和富贵人家往往是硬山式的抬梁结构,而一般的百姓住房则多是汉式梁柱结构的平房。所以,从这角度来讲,对于我们分析房屋的人口构成、社会角色及社会属性是有利的。

硬山式结构的房屋部件繁多,较为复杂,技艺保存的也最为丰富。梁、柱、檩、枋、椽、斗拱等结构复杂,变化多样,特别是精巧的榫卯工艺,将各部件的配合发挥到淋漓尽致。榆树湾古庙正房前檐下纵出的枋头甚为特别,它们被加工成了形态各异的兽首形状,有的呈昂首龙形,有的呈尖嘴鸮形,有的呈短吻蛇形,极富工艺、历史、科学价值。在古庙内厢房的里侧还供奉有碑龛一处,内置青石石碑,碑文为阴刻汉字,两侧附刻卷草装饰性图案。碑上文字流畅优美,可惜碑文整体稍为模糊,未能全识,单从零散的字词和两侧新帖的对联我们可以揣测一二。对联如下:“有全孤魂成利乐,无名鬼趣尽升天。”横批:“孤魂佛子”。我们可以看出,碑文可能是记述古庙的修建历史和修碑以寄托哀思的内容。这对于我们研究庙宇的性质、当地的丧葬文化以及人们精神世界的追求无疑提供了很好的实物资料和文字价值

     2.        社会属性

    从这两处考察地点的情况来看,每个村落的民居分布都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民居建筑或成组聚居,或家族聚居,少有毫无规律的混居,并且他们房屋往往以宗庙和公共性的建筑设施为中心,成为他们聚会、议事的场所。榆树湾古村宗庙、戏台等精神文化建筑,正是我们研究人们精神崇往、精神世界、村落文化和民居文化的良好实物资料。而连间式的窑洞建筑为我们研究和解读当时的人口规模、人员结构和社会关系提供了极大的帮助。这些都具有不可替代地历史意义。

    龙关焉古民居限于地理环境的制约,他们是沿黄土走向呈东西线性分布的。从房屋间的距离、风格和格局来看,他们应是属于同族或同一家庭的居所。当地人的叙述印证了我们的认识:当地老乡称,这几户人家是从山西逃避战乱才到此偏僻地方落户的,他们曾是山西的大户人家,是同一个家庭的成员。他们到了这里后,掏洞筑房,并按照原先住宅样式修建四合院式房屋,并在此经营起了磨坊的买卖。不久前,他们的后人陆续搬走,并嘱人照看房屋,每逢春节回来祭查一下。从老乡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民居主人其实就是走西口人流中的极小部分,他们是西口文化的一个历史缩影,所以,从这点上来说,这些民居建筑就显得弥足珍贵、意义非凡,它们是研究和探寻走西口文化和黄河文化的有力证据。

通过山西偏关县的黄河西口古渡,地处黄河对岸的榆树湾古村落,正是连接两岸黄河文化、西口文化和物质交流的重要载体和落脚点。透过这些残存的历史遗留,我们放佛又回到了那个动荡不安的历史年代,又看到了那场轰轰烈烈的走西口人流,跟随满载的骡马,融入在了那场激荡彭湃的西口文化洪流中。

结 语

    此次考察的龙口镇这两个地点,是鄂尔多斯地区仅有的几处清代—民国时期的古村落,极具稀有性和不可再生性。我们虽然获得了一批珍贵的记录资料,也收获了一些初步的认识,但是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如何解决好经济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良性关系,最大限度地保护好这些即将消失的古老遗迹,却让我们心情复杂、肩头沉重。这次调查的榆树湾古村落,由于铁路线路建设横贯而过,许多珍贵的古代建筑已被拆毁不存,未被拆毁的民居建筑也行将不保。龙关焉的古代民居也同样面临拆迁毁灭的境地,民居附近已经动工的小井子煤矿建设也将不久后施工至此,所以,这些古老的建筑遗存何去何从令人忧虑。然而,与我们想法不同的是,当地人则非常企望施工早日到此,他们便可以向施工方获得大笔的赔偿款,改变目前低微的经济状况。所以,如何才能真正保护好、传承好、记录好这些弥足珍贵的历史遗迹,是我们每个文化遗产保护者都应考虑和为之奋斗的目标。

执笔:高兴超 窦志斌

    考察人员:窦志斌、奥静波、杨勇、郝成、高兴超、王红梅、宝鲁德其劳

后记:

    感谢准格尔旗文物馆王永胜馆长等人对考察的支持和帮助。

注 释:

[1] 准格尔旗情况来源于准格尔旗门户网站。

[2] 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内蒙古自治区分册(上)》,西安地图出版社,2003年11月,第265页。

[3] 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年10月。

[4] 伊金霍洛旗文管所:《伊金霍洛旗文物志》,鄂尔多斯市桥头堡印刷有限责任公司印刷,2012年9月,第145-149页。

作者信息:

姓名:高兴超

单位:鄂尔多斯博物馆

专业方向:内蒙中南部地区先秦时代考古

联系方式:15894953308

通讯地址: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文化西路南5号

邮编:017010

邮箱:azhuna@163.com或410616958@qq.com

 

 

 

附件

-

参观须知

一、鄂尔多斯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展览常年免费向公众开放,请观众朋友在开放时间内凭有效证件领取免费参观门票后参观。

二、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30时(周一闭馆)。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鄂尔多斯博物馆    蒙ICP备2021000797号-1     地址: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    蒙公网安备 15060302000228号   电话:0477-8390997        技术支持:内蒙古海瑞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鄂尔多斯市博物馆

   

蒙ICP备2021000797号-1

      

地址:鄂尔多斯市康巴什新区

   

电话:0477-8390997

   

 蒙公网安备 15060302000228号

      

技术支持:内蒙古海瑞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