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博物馆古生物展厅

作者 : 来源:鄂尔多斯博物馆     发布时间:2019-05-17 16:46
  鄂尔多斯博物馆古生物展览是集博物展示、科普教育、科技交流、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科学文化展览,展览面向当代,面向青少年,面向社会公众,体现鄂尔多斯特色,展现鄂尔多斯丰富的古生物资源,把握时代脉搏,紧扣当代社会及其发展的需求,满足青少年对古生物科学知识的需求,满足社会公众对文化休闲的需求。整个展览围绕“自然和谐、科学发展”的主题,以“地球→生物→人类→和谐”为展示主线,揭示自然界和谐共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单元板块文字内容
  鄂尔多斯地处我国西北高原,地域辽阔,地质历史悠久,矿产资源丰富。鄂尔多斯的古生物化石种类繁多,清晰地勾勒出生命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级到高级、最后到人类的进化线。本展览就是沿着这条生命进化线向大家讲述那些发生在鄂尔多斯地区的生命故事…… 
    一、生命的起源
  地球有46亿年的历史了,地球上最早的生命诞生于原始海洋中,早期的大气是在40~35 亿年前从地球熔岩中释放出来的,含有氮气、甲烷、氨、氢气、二氧化碳、水等物质。这种大气层很薄,在火山、闪电和太阳紫外线的能量作用下,这些无机分子逐渐聚合成了大分子的化合物,形成核酸,并能自我复制,自己获取营养,就是最早的生命。
    二、化石的形成
  1:什么是化石
  化石是埋藏在地层里的古代生物的遗迹和遗物。一般由生物体内的硬体组成,包括牙齿和骨骼。古代动物死后,软体很快腐烂,硬体部分能保存较长的时间。动物尸体被泥沙掩埋后,与空气隔绝。地下水溶解岩石中的矿物质,并沉积在没有腐烂的硬体中,替代骨骼原有的有机质。这个过程被称作“石化过程”。最后,动物骨骼的成分完全被无机物取代,但保持了原来骨骼的形态,就叫做化石。
  2:化石形成过程
  【如下图示】
    
    三、地球历史的划分
  科学家根据地层中含有化石的成分把地球历史划分成不同的阶段。最大的时间单元是宙,宙内分不同的代,代内分纪,纪内分世、世内分期,期内分时。
    1:地质年代表
     
    2:把地球历史比做一天
  在地球历史的展览中,出现了许多几十亿年,几千万年的天文数字。为了让大家更形象地理解地球历史的发展和演化尺度,我们在这里把地球历史比作一天,观众就能形象地了解生命起源、恐龙繁盛、人类出现等重要地质事件发生的时间。
    
    四、早期生命的演化
  我们现在的世界生物繁盛,充斥着世界的各个角落,但是在一开始,在生命演化的早期阶段却经历了艰难的历程。
    1:遥远的生命记录
  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生物化石是在南非35亿年以前的地层中以及澳大利亚西部燧石中的细菌化石。
  据有些科学家估计,在细胞产生之前,可能就已经存在着一种没有细胞膜的准生命体,类似于现在的病毒。所以出现在大约37-38亿年前左右的病毒可能是地球上最早的生命。
  
  显微镜下的现代病毒图片
    2:元古宙原核生物十分繁盛
  生命出现以后一直在海洋中繁衍生息,一开始只是没有细胞核的原核生物,在元古宙的海洋中仍然特别繁盛。主要是蓝藻和细菌。蓝藻经常与细菌一起生活,形成圈层构造叫做同心藻,形成的化石叫做叠层石。在现在的海洋中仍然生活着同心藻。
  
  磨光的叠层石,现代海洋中的同心藻
    3:翁安动物群
  1996年11月,中国科学家在在贵州翁安发现了完整的、栩栩如生的海绵动物个体及几十万个动物胚胎。其完整程度犹如保存在琥珀中一般,精美绝伦。科学家们正在全力研究这亿万年前的生命之谜。令科学界惊奇的是这些化石的年龄距今已有5.8亿年!是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化石动物群。我们期待着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
  
  翁安动物群化石图片
    4:埃迪卡拉动物群
  1947年,在澳大利亚南部的阿得雷德山脉以北的埃迪卡拉地区,发现了大量的印痕化石,其形状类似水母、蠕虫、环节动物等,但同现在已知的任何一种生物都不一样。于是,科学家就将这批化石命名为埃迪卡拉动物群。经过测定,它们生活在5亿8千万年到5亿6千万年之间,属于元古宙时期。
    
  埃迪卡拉动物群复原图  
    5: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生命自出现以后,一直是在微观的范畴内缓慢地演化着。然而,在寒武纪早期的地层中却突然出现了大量的、用肉眼能直接看到的以三叶虫为代表的丰富多样的化石群。科学家很早就注意到了这个现象,称之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6:澄江动物群
  上个世纪末期,我国科学家在云南澄江发现了大量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早期类型,共有40多个门类,80余种动物化石,包括海绵动物、腔肠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和脊索动物。澄江动物群以后,再也没有出现新的门一级的动物,反而那时出现的有些门在生命的演化中纷纷绝灭了。
    五、鄂尔多斯的地质历程
  鄂尔多斯高原的地质发展历史可以追朔到35亿年前的太古宙,它和地球上所有大陆一样,都经历了复杂的沧海桑田的发展历史。
  

  

 

 

 

    六、前寒武纪遥远的世界
  科学家一般把寒武纪之前时间统称为前寒武纪,其中又分成冥古宙、太古宙和元古宙。
    1:海底火山喷发
  35亿年前,包括鄂尔多斯在内的整个华北地区处在较深的海洋环境中,当时地壳较薄,火山活动十分频繁活跃,发生了大量的海底喷发,并在高热流的作用下发生了高温变质。太古宙晚期,终于使几个互不相连的初始陆核扩大并焊接成一个整体,奠定了华北地台基底的雏形。
    2:鄂尔多斯的第一次海陆变迁
  10亿年前整个华北地区地壳下降,海水大量涌入,沉积了巨厚的底砾岩。这次地壳下降使干旱了6亿年的鄂尔多斯变成稳定的浅海环境。
    3:太古宙和元古宙的生命
  在遥远的太古宙,地球上没有氧气,早期生物也都是厌氧型生物,在它们的进化过程中,因突变而出现了会放氧的生物。整个放氧过程是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的。这种这种能放氧的生物主要包括蓝藻和细菌,正是它们释放的氧气改变了原始大气的成分。蓝藻和细菌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了叠层石。
  
  叠层石化石
    4:前寒武纪生物的生存环境
  由于太阳光中有紫外线,对有机物和生物体有极大的破坏作用,所以,早期的生物都存活于深海之中。而后,随着大气中氧气渐渐增多,在大气上层形成了可阻挡紫外线的臭氧层,使得生物由深海进入了浅海,并为生物的登陆创造了条件。
    七、早古生代的海洋
  古生代时期的鄂尔多斯可谓沧海桑田。寒武纪和奥陶纪早期,鄂尔多斯是一片汪洋大海,海水不深,其中生活着大量的生物,有三叶虫,鹦鹉螺,直角石,笔石,舌形贝,海螺等海洋无脊椎动物。在4. 7亿年前的奥陶纪中期地壳又抬升,变成了陆地,所以奥陶纪晚期、志留纪和泥盆纪期间这里也和华北广大地区一样,没有任何沉积。
    1:无脊椎动物大发展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以后,无脊椎动物种类繁多,各个门类蓬勃发展并走向繁荣。早古生代期间海生无脊椎动物各个门类的生物继续分化,并逐渐繁盛。海洋生物中占统治地位的有三叶虫、笔石、直角石、腕足动物等。在后来的发展进程中,它们经历了无数次的盛衰兴亡,直到现在仍然十分繁盛。
  

动物界演化图   

  2:腕足动物化石
  腕足动物是海生底栖、群居生活。体外披着一大一小两个外壳,后缘孔中伸出一个肉茎,固着在海底生活。腕足动物是滤食性生物,靠水流中的食物生活。腕足类自5.41亿年前开始出现,一直延续至今,但今天的数量很少,只有260余种,目前已经记录的地质历史时期的腕足动物化石已经超过3万种。
  3:软体动物化石
  软体动物在数量上它仅次于节肢动物,属于第二大门类。,身体外面大多数都有硬壳,有些种类硬壳消失。软体动物分布广泛,生活适应能力强,陆地上和海洋中均有,如蜗牛、田螺、河蚌、海螺、乌贼和章鱼等都是人们熟知的软体动物。它们从寒武纪开始出现,一直繁盛至今,软体动物的壳常形成化石。
  4:三叶虫
  三叶虫属于节肢动物门中已经灭绝的一个纲。三叶虫自距今6亿多年前出现后十分繁盛,在2.9亿年前的晚二迭世全部灭绝。三叶虫是古生物学研究的重要门类。三叶虫全部生活在海洋里,营底栖或飘浮生活。身体扁平,因其背甲无论从横向还是纵向都可分为三叶而得名。
  三叶虫背甲构造模式图
  八、晚古生代的森林
  到了3.18亿年前的石炭纪中期,海水又淹没了鄂尔多斯,不过这次海水不深,没有形成稳定的浅海。在晚石炭世期间,海水时进时退,使得鄂尔多斯地区成为海陆交互环境,地层中保存了很多海洋动物化石。陆地环境时,生长了茂密的沼泽森林,森林中主要是蕨类植物。这个森林环境一直持续到二叠纪末期,后来形成了许多大型煤田。
  九、二叠纪末期大灭绝——地球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生物灭绝事件
  二叠纪末期,地球上发生一次大规模的生物灭绝事件,有96%的物种消失了。这次大灭绝给地球上的生命以沉重打击。目一级绝灭10个,亚纲一级2个,纲一级6个;纲一级严重衰亡的3个,目一级4个;科减少52%,种数减少90%以上。而华南地区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处,物种的绝灭率达90-100%。这是地质历史时期最大规模的一次生物灭绝事件,古生代宣告结束。
  1:灭绝的种类
  这次绝灭对海洋生物影响最大:三叶虫、四射珊瑚、床板珊瑚、海蕾等全部绝灭。内卷虫亚目、古腹足目、苔藓虫的变口目和隐口目、腕足类的具铰纲、海百合纲、陆地上的两栖类的迷齿及壳椎亚纲、爬行类的兽孔目急剧衰落。古生代繁盛的造礁性物亦未逃脱厄运。
 
  【图表】:生物灭绝曲线
  2:生物大灭绝事件对鄂尔多斯的影响
  在鄂尔多斯地区,海洋环境也从此远离了鄂尔多斯。气候变得异常干旱,茂盛的森林从此消失了,鄂尔多斯进入干旱环境。
  3:灭绝原因探讨
  3-1:大面积火山喷发
  二叠纪末期所有大陆聚集形成了一个超级大陆,大陆的相互碰撞产生了剧烈的火山喷发。火山灰弥漫全球。火山沉积物对海水发生化学作用。在中国南方许多地方的二叠纪末期古生代和中生代界线的地方发现了许多“界线粘土”,就是火山灰的痕迹。
  3-2:海水的进退。
  二叠纪末期世界各大陆海水退居大洋,造成浅海面积大幅度减少,浅海生物大量灭亡。
  3-3:陨石撞击
  有学者在中国12个省24条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剖面上发现数万颗微球粒。微球粒是发现于地层中的微小球形颗粒。直径一般小于1mm,多数在0.01一0.3mm之间。黑色者居多,绝大多数不透明。多数是实心球,一些是空心球。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科学家认为微球粒是天体撞击地球的直接证据。
  4:二叠纪生命大灭绝的结果
  二叠纪末期的生物大灭绝之后,尘埃落定,一切又恢复了祥和,可是原来生活的生物都不见了。新的生物以爆发的形式迅速发展。在陆地上,爬行动物很快占领几乎所有的生存环境,包括陆地、海洋和天空。正是二叠纪末期的生物大灭绝导致了中生代期间爬行动物大发展,恐龙遍及全球。
  十、中生代恐龙世界
  经历了二叠纪末期的生物大灭绝之后,地球进入中生代,古生代起源的裸子植物越来越繁盛。陆生脊椎动物迅速演化以适应各种各样的生态环境。尤其是爬行动物发展迅速,在三叠纪末期,演化出了恐龙。正是由于恐龙的繁盛,才使得中生代成为爬行动物时代,所以也有人干脆把中生代叫做恐龙时代。
  1:恐龙起源
  在爬行动物中有各类群的四肢能够把身体支撑起来,使腹部抬离地面。正是这个优势使它们的运动范围和运动功效大大超过其他动物而蓬勃发展。恐龙起源于槽齿目,芙蓉龙就是槽齿目的重要代表,于是许多人把芙蓉龙看成是恐龙的祖先。芙蓉龙的生活时代是三叠纪中期,恰好在恐龙起源之前。
  芙蓉龙骨架
  2:恐龙和其他爬行动物的区别
  恐龙和其他爬行动物的区别是它们的四肢是从身体下面生长出来,能够把身体支撑起来,腹部抬离地面。而其他爬行动物的四肢是从身体两侧生长出来,在膝关节处发生90°弯曲,显示出爬行姿态。恐龙四肢的直立姿态使它们的运动范围和运动功效大增而蓬勃发展,迅速统治了地球。
  恐龙和其他爬行动物四肢的比较
  3:恐龙的分类
  恐龙不是一个分类单元名称,人们习惯上将爬行动物纲中的蜥臀目和鸟臀目的动物统称为恐龙。这两个目恐龙的区别主要在“骨盆”处,科学上叫做腰带,由三对骨头组成,即肠骨,坐骨和耻骨:蜥臀目恐龙为三射型,耻骨向前,坐骨向后伸;而鸟臀目恐龙腰带为四射型。耻骨和坐骨平行,都向后伸。
  4:最早的恐龙
  恐龙最早出现于2.3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恐龙是在阿根廷发现的,属于肉食性恐龙。那时地球上各个大陆是联在一起的,火山喷发和地震还是比较频繁。当时的鄂尔多斯盆地还是一片贫瘠的陆地,有一些湖泊和河流滋润着陆地上的动物和植物。
  埃雷拉龙——最早的恐龙
  三叠纪晚期的大陆
  5:恐龙场景
  恐龙自出现以后不断从阿根廷向世界其他地区扩展。1.25亿年前的来到了鄂尔多斯盆地。生活在鄂尔多斯的恐龙有:大型蜥脚类恐龙有鄂托克龙、查干诺尔龙、雷龙等;兽脚类恐龙有巧龙、巨齿龙、单脊龙、似鸟笼、伤齿龙,甚至还可能有一些长羽毛的恐龙。
  鄂尔多斯的恐龙群
  6:恐龙足迹
  白垩纪早期,鄂尔多斯地区出现一些大型湖泊,湖水都不是很深。到了旱季,湖水减少,湖的周围出现了大面积的湖滨滩地,恐龙来到这里嬉戏饮水,在宽阔的湖滨留下了大量的足迹。
  恐龙足迹标本
  7:恐龙的亲属
  1964年,杨钟健在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西约80公里处下白垩统上部发现了爬行动物化石,1981将其命名为伊克昭龙(Ikechosaurus sunailinae)。伊克昭龙是属于长吻离龙类,和鳄类的生活习性相似。1994年吴肖春等又在鄂尔多斯杭锦旗白垩纪早期地层中发现了杭锦山东鳄(Shantungosuchus hangjinensis)。1996年,吴肖春等又报道了在鄂尔多斯鄂托克旗境内发现的兽鳄(Theriosuchus)类化石。
  8:恐龙的灭绝
  6500万年前,有一颗小行星突然与地球相撞,形成大爆炸,尘埃冲天而起,大量的树木死亡了。吃植物的恐龙由于没有食物很快就饿死了,以肉为食的恐龙也因为没有食物而灭亡了。待所有的尘埃都落下来后,地球上已是另一番景象了:到处死气沉沉,尸横遍野。恐龙灭绝了,但是鸟类、小型哺乳类以及鳄鱼、蜥蜴和龟鳖类等躲过了这场灾难,它们劫后余生。
  十一、新生代哺乳动物大发展
  新生代是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蓬勃发展的时期,也是人类起源进化的年代。今天人类已经成为地球的主宰。
  第三纪场景
  鄂尔多斯地区新生代的动、植物群异常丰富,渐新世时期以大型的、种类繁多的哺乳动物——大角雷兽、巨犀、两栖犀等为主。上新世时期的哺乳动物则主要为大唇犀、独角犀、叉角鹿和三趾马。新近纪时期,中国大部分地区广泛分布了三趾马动物群。三趾马动物群适应亚热带森林草原和灌丛草原为主的生态环境。古近纪和新近纪也是被子植物繁茂时期,以杨、柳、榆、木兰、胡桃等为代表。
  第四纪场景
  萨拉乌苏动物群是第四纪更新世晚期的一个哺乳动物群,生活在距今3.5-7万年前。主要化石分布在鄂尔多斯盆地萨拉乌苏组的河、湖相沉积物中,包括:纳玛象、最后斑鬣狗、披毛犀、双峰骆驼、赤鹿、河套大角鹿、北方狼、虎、貉、布氏田鼠、恰克图转角羚羊、王氏水牛、普氏野马、斑鹿、原始牛,鸵鸟、兀鹰、山鹑、沙鸡、野鸭等化石。萨拉乌苏动物群不仅是旧石器时期 “鄂尔多斯人”赖以为生的伴生哺乳动物群,同时也是我国北方晚更新世哺乳动物群最重要的代表。萨拉乌苏动物群中哺乳动物有33种,到现在查明已经灭绝的有8种,现生种19种,还有6种正在仔细研究。
  鄂尔多斯人场景
  “鄂尔多斯人”是生活在距今14—7万年前的晚更新世的中晚期, 体制特征属人类进化史上的晚期智人阶段,在探讨亚洲古人类的演化过程、中国乃至东亚现代人的起源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地位。
  十二、今日鄂尔多斯
  奔腾的黄河绕过鄂尔多斯高原,并形成了鄂尔多斯的边界。今日的鄂尔多斯自然资源富集,拥有各类矿藏50多种,其中煤炭预测总储量7630亿吨,已探明储量1496亿吨,占全国的六分之一。天然气探明储量8000多亿立方米,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全国最大的世界级整装气田——苏里格气田位于境内。最令鄂尔多斯自豪的还是这里的羊绒制品温暖着全世界。

附件

-

参观须知

一、鄂尔多斯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展览常年免费向公众开放,请观众朋友在开放时间内凭有效证件领取免费参观门票后参观。

二、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30时(周一闭馆)。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鄂尔多斯博物馆    蒙ICP备2021000797号-1     地址: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    蒙公网安备 15060302000228号   电话:0477-8390997        技术支持:内蒙古海瑞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鄂尔多斯市博物馆

   

蒙ICP备2021000797号-1

      

地址:鄂尔多斯市康巴什新区

   

电话:0477-8390997

   

 蒙公网安备 15060302000228号

      

技术支持:内蒙古海瑞科技有限公司